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以来,国家户口隐漏,“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相谷免租赋”。隋朝建立后,于开皇三年(583年)开始全国性括户运动,此次括户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大索貌阅,就是要把士族豪强长期以来隐占藏匿的户口括检出来,每家每户的人口都要按照性别、年龄、相貌核实查对,看是否与户籍上所载相符,找出没有登记在案的隐漏户口,重新给予登记;二是实行纠告,鼓励检举揭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实行析籍,令大功以下(即堂兄弟姊妹)的已婚男子另立户头,不准与家人合为一户,这一措施是针对南北朝时“千丁共籍”而制定的。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颎建议推行输籍之法即按民众的资产定户等为上中下三等,并注册造籍,根据户等合理征派赋役,再一次括户。“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两次括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两次括户的作用。
2021-05-0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材料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地”的赋税改革。摊丁入地,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不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所以,摊丁入地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发展的最后总结,是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和一条鞭法中所体现出来的赋役制度发展趋势的最后完成。至此,封建制度下按资纳税的原则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劳役税和实物税最终合成了单一的货币税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赋税制度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赋税制度变革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2016-11-27更新 | 5033次组卷 | 46卷引用:陕西省五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内在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