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24次组卷 | 192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同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已经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2022-12-06更新 | 231次组卷 | 47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     
时期内容
清朝初期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2022-11-10更新 | 271次组卷 | 29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2021-06-09更新 | 7900次组卷 | 68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现存(唐代)史料中,首先看到的是对买卖田土的禁止性规定:“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对此,《唐律疏议》是这样解释的:“‘口分田’谓计口受之,非永业及居住园宅。”开元时期,(口分田出卖条件)放宽到狭乡迁往宽乡者·永徽牛间(650~655年),只有五品以上的勋官和“家贫卖供葬”的一般百姓才能出卖“永业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则放宽到“流移者地加之”。正如叶适所言,“方授田之初,其制已自不可久,又许之自卖,民始有契约文书而得以私自卖易”。

——摘编自柴荣、柴英《唐代土地私有权问题研究》

材料二   自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后,缙绅地主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转嫁或规避赋役负担;农村庶民地主和城市商人地主赔纳赋役的顾虑得以消除,他们购买土地的愿望较之以前更加致烈。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和粮食商品化的扩大则提高了土地收益,进一步刺激了人们追求土地的欲望。加之人口繁衍,人均耕地面积直线下降,这一切刺激了地价上涨,土地成为各项生产要素中的紧缺资源。地主、商人或通过高利贷,或乘灾荒饥馑之机,竞相兼并小农土地。

——摘编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土地政策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土地成为“紧缺资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兼并的危害。
2021-01-1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 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020-09-23更新 | 810次组卷 | 29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B.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C.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D.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玄宗执政时期天宝年间,出现了中央财政危机。附属在均田制上的租庸调制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社会各阶层矛盾严重激化。租庸调制规定:国家普通百姓中的已满18岁的男子每年在固定的时间给政府交一部分粮食,称为“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称为“调”;如果不想去参加义务劳动,也可以给政府交些东西去抵义务服徭役的期限内的劳动,称为“庸”。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建议革新税制,开始了新的征收赋税的方式——两税法,字面理解是两种征税办法,统治阶级先预计一年需要多少经费,然后把总目标分摊给各个州县。地方上的官员把税收一年分两次去收,在夏天的赋税要在六月份之前收齐,在秋天要在十月份之前收齐。两税法选择在夏天和秋天征收有什么好处?冬天,遇到战乱或者天灾这些收成不好的年月,百姓的生活难以为继。所以政府避开了冬天征收。春季百姓开始耕种,悉心经营,在秋天获得丰收,这样政府成功地收齐粮食,天下一家在寒冬时候共度除夕,等来年春天再种,周而复始。

——摘编自张辉《论赋税制度对政权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进行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两税法进行简要的评价。
9 .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2020-05-28更新 | 1017次组卷 | 35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5月模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明史·食货志》记载:“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不侵犯地主官僚利益B.免征力役为农民减负
C.简化税制以杜绝腐败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