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

材料 我心中常有一个问题,即“孔子何以成为圣人”?

《论语》中有孔子、太宰、子贡关于“圣人”的谈话,孔子是自居于君子,谦言君子不必多能。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所谓“天织之将圣”,实即“人纵之将圣”。

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孔子是一个有才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另外,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

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

一一摘编自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历史现象。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则是中国土地人口,世界莫及。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得。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实为可叹!所以西人知中国不能利用此土地也。于是占旅顺、占大连、占九龙等处。谓中国人怕他。殊不知我们自己能立志恢复。他还是要怕我的。即现在中国与米国(指美国)禁约的风潮起。不独米国人心惶恐。欧西各国亦莫不震惊。此不过我国民小举动耳。各国则震动若是,倘有什么大举动,则各国还了得吗?所以现在中国要由我们四万万国民兴起。今天我们是最先兴起一日,从今后要用尽我们的力量,提起这件改革的事情来。我们放下精神说要中国兴,中国断断乎没有不兴的道理。

——《中国决不会沦亡)(孙中山在1905813日出席日本东京华侨和留学生举行的欢迎大会上所作的演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底,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频繁奔波于上海重庆之间,多次同蒋介石密谈,劝说国民党政府同日本进行“和谈"。而英美舆论界则出现了鼓吹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以“和平解决远东冲突"的论调。1940—1941年间,美、日两国在各种级别进行了一系列谈判,美国方面亦曾考虑以中国的某些利益为代价(如承认“满洲国”),同日本达成妥协。1939年6 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反对投降活动》一文,揭露道:“所谓太平洋会议,就是准备把中国变成捷克”,并明确宣布,“我们始终站在主战派方面的,我们坚决反对那些主和派”。

从1938年初起,德日双方开始围绕着缔结军事同盟问题进行谈判。日方的基本立场则 与德方有两点明显的差异:第一,同盟的对象应限定于苏联,而不包括美、英;第二,缔约国不承担“自动参战”的义务,参战与否要经过“协商决定”,在1938至1939年整个谈判期间,上述两点分歧使德日双方始终难以达成协议。

——据王斯德、陈兼《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中国抗战对世界的贡献并1938-1941年英美对华政策加以评析。
2020-07-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关于战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斯宾格勒认为一战“是对德国的围攻,德国作为‘中心帝国’受到整个世界的围困”。1924年8月2日德国政府发行明信片,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同一天,时任魏玛共和国总统的社会民主党领袖艾伯特发表演讲声称,“德国的战士不是为侵略性战争而战斗,而是为防御性战争而战斗”。1919年6月28日《德意志报》发表文章,叫嚣“复仇!德意志民族!今天在凡尔赛镜厅,耻辱的条约正在签字。不要忘记它!”

——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

材料二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

——段久慧《德国如何反思战争罪行》

材料三在2007年的德国电影《拜见希特勒》中,电影的结尾时有一段十几分钟的真实采访,受访对象是今天的德国年轻人,访问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知道谁是希特勒吗?”年轻人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人回答说是演员、运动员,也有人模模糊糊回答说是个政客,还有人坦白地说不知道。能说出希特勒身份的还不到整个受访者的一半。

——李林峰《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1)评述材料一中德国对战争及战后政治秩序的态度。
(2)材料二中,德国对二战的态度有何历史意义。
(3)对于材料三中的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2022-07-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鉴于百姓不懂法律以至身陷囹圄的情况,朱元璋“命大理卿周祯等取所定律令,凡民间所行事宜,类聚成编,训释其义,颁之州县,名曰《律令直解》”。派专人在乡村讲读律令,而且以讲读律令考核有关官吏,对不通晓律令者进行惩罚。提出“明刑弼教”,命令“有司于内外府州县及乡之社里皆立申明亭”,由本里百姓推举公平正直的里甲老人三五名负责申明亭事务,“凡境内之民有犯者,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还经常在申明亭公布“教民榜文”,以申明教化,普及法律。明中期后,申明亭制度逐渐废弛,统治者又在各地推行以宣讲圣谕为主的“乡约”制度,倡导百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据毕连芳尼米聪《试论明朝的法制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推行法制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朝推行法制教育的作用。
2019-02-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绥靖政策是为保存既得利益而牺牲他国利益,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被西方国家积极推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忘记的沉痛记忆,各种和平主义组织利用各种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大肆鼓吹和平主义,使和平主义在西方各国迅速地蔓延开来,并最终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他们相信自己的理想主义是抵消法西斯主义的特别有效的手段。

十月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统天下局面开始被打破,英法决策者相当一部分认为法西斯固然不是好事,却可能在其本国阻止革命的发生,在国际上成为遏制“赤色瘟疫”的屏障。

整个20世纪30年代,英法两国始终处于经济危机与萧条的泥沼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官员的大多数充满失败主义情绪,他们认为没有力量同时对付德、意、日三个敌人;法国人也一直觉得,德国作为自己的宿敌,在人口与经济潜力上大大超过了自己。同时,英法并不希望美国的影响深入欧洲,在东方,英法又害怕日本的强硬而企图把美国顶到最前面去,但美国受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并不肯把责任都承搅过来。

——据张继平、胡德坤等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一战后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工业发达,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希特勒先后制造了针对捷克的五月危机和九月危机。面对严峻局势,英法两国政府要求捷克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捷克政府既不愿依靠爱国群众,又把接受苏联援助看成一种“自杀手段”,最终选择屈服。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签署《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由四国代表组成的国际机构占领,再通过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这一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将近1/5的领土,大约1/4的人口和1/2的重工业实力。《慕尼黑协定》远远没有满足希特勒的贪欲,5个月后的1939年3月15日,德国军队侵入捷克,并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慕尼黑协定》。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则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个人物,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评述。
罗伯特·沃波尔   亚当·斯密   华盛顿   瓦特   爱迪生   甘地   罗斯福   杜鲁门   马歇尔   曼德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纯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美国之所以在苏联即将参战前夕匆匆忙忙扔下两颗原子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抵消由于苏联参战造成的影响,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使美国在这一地区处于支配地位。原子武器出现后,打破了美苏均势,美国利用独家掌握的原子弹耀武扬威,对苏联实行强硬对抗政策,这就必然恶化美苏关系,导致冷战的爆发,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的,“轰炸广岛以来,外交上的每一次交锋都笼罩上了原子能的魔影”。原子弹的出现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白建才《试论核武器在冷战发生、发展和结束中的作用》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冷战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08-13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图文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试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跟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3)材料二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2019-06-2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金牌一对一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选修一6月份期末练习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