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列材料:

情景一 康熙帝与中西文化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情景二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1)情景一所列举的史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2)根据这些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3)通过以上两个情景,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评价康熙帝的贡献。
2020-05-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巅峰冲刺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提升-专题2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 . 《欧洲史》记载,1861年3月3日的皇帝告示使一直为农奴的农民获得自由。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属于村社。告示使农民非常不满,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A.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造成了社会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C.使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D.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3 . 《商君书》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治国之举,责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A.发展农业B.奖励军功C.中央集权D.取信于民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国会大厦中,悬挂着四幅美国历史油画。

A《签订独立宣言》

B《登陆的哥伦布》

C《康沃利斯在约克镇投降》

D《朝圣者登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开辟)》


(1)对四幅油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

材料二   图示。



(2)依据材料二对图示进行解读。

材料三   华盛顿纪念碑内部中空,内壁上嵌有各个国家、团体及名人所赠的石碑193块。其中,第十层内壁上,是中国赠送的汉字碑文:华盛顿……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


(3)将材料三碑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填写在下面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碑文原文

相应事件及作用

起事勇于胜广(陈胜、吴广起义)
割据雄于曹刘(曹操、刘备)发表《独立宣言》,正式宣告与英国断绝一切隶属关系和政治联系
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

材料四   林肯纪念堂中的石壁上,记载着林肯生前的经典语录。其中一幅是他第二次就职总统时发表的演说:双方都声称反对战争,可是有一方宁愿打仗而不愿让国家生存,另一方则宁可接受战争。……于是战争就来临了。我国八分之一的人口是黑奴,他们并非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而是集中在美国南部——这些黑奴带来了一种特殊而强大的利益,所有人都知道这种利益迟早会成为战争的起因。

——林肯《1865年第二次就职总统演说》


(4)说出这场“战争”的名称。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出这场战争爆发的焦点以及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2020-10-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5 . 学习拓展:

19世纪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存在重大局限。以古希腊史为例,那时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以一个古代文明为例,查找资料,看看考古发现如何改变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2020-06-0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开明的统治,成为一代明君。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引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三《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晚年曾总结自己的治国之道:“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原则,并结合所学归纳体现治国原则的政策。
(3)上述唐太宗的政策与先秦诸子的哪些主张相近?
(4)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
2020·浙江·零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氢”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陈沙世家》中关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原因的记述。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的竹简中,发现对当朝大秦律例却有这么一段记载:“如果没有按期抵达,失期3到5日,则会受到训斥:若是6到10日则会受到罚款:铠甲一副:如果途中遇到突发状况,例如天气等影响,可以免除责罚。”为此,有学者对司马迁的相关记述提出了质疑。这说明
A.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B.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事实的考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
2020-08-27更新 | 5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下列图表内容,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合理的是
史实推论
A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为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权找到了—个适当的组织形式
B据记载,自宋神宗熙宁三年到九年,各地共兴修水利10793处,受益农田达36万多顷以政府借贷的方式收取一定利息,增加了财政收入,使“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C阿里建立了兵工厂、造船厂和火药厂,积极发展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工厂的产品大多出口海外,给埃及带来丰厚的利润,有利于工厂的扩大再生产
D明治政府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接收幕府和各藩的军事工厂以及矿山,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AB.BC.CD.D
2020-05-0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0·北京·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司马光修史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   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   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2020-10-05更新 | 2110次组卷 | 24卷引用:北京市普通高中2020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等级考)
10 . 聚焦罗马法的起点——《十二表法》

材料一   遥望——可疑的材质用来刻写这些法律的“板子”或“表”其实是“古罗马当时书写或铭刻用的木板,金属板和象牙板等,而且根据后期的《学说会纂》中记载,此十二表法是象牙做的,所以实际应称为《十二表法》”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十二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12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高级中学课本——高中历史第一分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近观——丰富的条文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否判断《十二表法》是什么材质?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十二表法》内容,叙述当时罗马国家的状况。
2020-04-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4月高考练习(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