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1 . 【留学教育与近代中国】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惨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战争促使晚清留学教育结束了20多年的徘徊局面,以异常迅猛的态势展开。……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留日热潮的产生归结起来,一方面与清政府“以敌为师”“师日制日”的留学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日本政府推行的“吸引”政策有关。洋务派的张之洞在1898年《劝学篇》中专设《游学》一章,论述游学日本的必要性。他指出,日本迅速强盛的原因在于有一批出洋留学的人才,他还列出了留学日本的五大优点。……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以“倍敦友谊”“代培人才”为幌子,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以达到逐步控制中国的目的。

材料二   晚清大规模的留学日本热潮进一步打破了文化教育上的封闭状况,通过日本输入西学,介绍了先进文化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教育变革。更重要的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留日学生组织了政治群体,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他们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1911年之前留学教育的最大成果来自留日浪潮,它直接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留日学生邹容、陈天华的著作《革命军》《猛回头》等为反清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黄兴、宋教仁等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此外,陈独秀、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鲁迅成为著名思想家,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贡献卓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凯、徐铁英《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留日热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2023-02-18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调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统一党和政府在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同时由于各解放地区的差异性,党中央决定将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于1949年前后建立了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及华中行政办事处等大行政区人民政权,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大行政区政府大都成立于由战争走向和平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了其自身建设由根据地的游击式政府向正规化政府建设演进。各大行政区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则可以看做是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总起来看,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的建立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里建立起来的新型人民政权体制,是新中国诞生前所进行的一次政权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大的创制性意义,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宝贵财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与启示,它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黄建红《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行政区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的建立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建立大行政区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前秦建国之初,氐族显贵盘踞要津,恣意妄为,“豪右纵横,劫盗充斥”。苻坚继位后,任用王猛进行改革。王猛“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一个月内处死氐族豪强二十余人,一时之间“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苻坚感叹“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对于民族关系,苻坚还提出了“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方针,“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苻坚禁断尚清谈的玄学和讲求迷信的图谶,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强令公卿子弟入学学习儒家经学。俸禄百石以上的官吏,也要通一经一艺,否则免官为民。于是“人思劝勉,号称多士”。苻坚还亲耕藉田,发豪富童仆兴修水利,减免租税。在苻坚和王猛的治理下,出现了“关陇清晏,百姓丰乐”的局面。此后,前秦相继灭掉前燕、前凉等政权,统一了北方。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秦苻坚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前秦苻坚改革的意义。
2023-02-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裴矩(548—627),隋唐时期名臣。裴矩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然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献地,聚粮且末,师出玉门,关右骚然,颇亦矩之由也。

——摘编自[唐]魏征等《隋书》

材料二裴矩,其奸足以亡隋,其知反以佐唐,何哉?惟奸人多才能,与时而成败也。妖禽孽狐,当昼则伏自如,得夜乃为之祥。

——摘自[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材料三(隋炀帝统治时期)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靡费以万万计,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裴)矩之唱导也。

——摘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指出材料一、二、三评价裴矩的角度。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人对裴矩的态度及成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2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延安采访,写下《西行漫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革命,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一定程度促成了美国对于延安政权的支持。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关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曾三度来华访问,其中最后一次访华意义重大。1969年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他深感苏联严重威胁美国。为此他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其中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就是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1970年8月至次年2月斯诺对新中国进行最后一次访问。次年4月斯诺以《与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为题在美国杂志上发表了同毛泽东的谈话,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关关系将要发生重要变化的爆炸性信息。以这个信息为前导,中美双方采取了一系列微妙的却是意图明确的外交行动,这些行动震动了全球。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中美正常交往的序幕缓缓拉开。

——摘编自陈龙娟《斯诺三次访华与中美建交》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诺在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两次访华,拉近中美关系的背景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总体上简评斯诺在改善中美关系中的作用。
2023-02-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迷惘的一代”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前的青年们视“拯救民主”“伸 张正义”“为和平而战”这些口号为自己的理想和使命,积极报名参军。战争结束后,曾让 青年们无比骄傲欧洲的传统文明瞬间崩塌。参战青年发现自己非但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就连过去的工作也已经被没有参加战争的人代替了,城镇和家庭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变得很难适应,社会上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轻视追求高尚情趣等现象也令这一代青年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没有了旧的根基,又没有新的道路引导,他们只能以对主流社会系统“迷失”的外观情绪来抗议社会。但他们在“迷惘”的外表下,在更深的程度上追求个人自由,不轻易向任何人妥协。

——摘编自车继雁《造就“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及其作品研究》

材料二   现代中国重要青年运动年表(部分)

名称内容
保家卫国斗争中的青年运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青年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青年指战员占了志愿军部队总数的66% ,战斗连队中青年占80%以上,基层干部大部分是团员,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献身精神,为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国青年学雷锋活动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中共中央倡导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各条战线涌现出许许多多雷锋式的集体和个人。
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地团组织相继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提高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
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科研攻关最前沿、抗疫斗争第一线、捍卫国防最前线、基层实践大舞台,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得出来、勇挑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斗。

——摘编自黄蓉生《青年学研究》;贺军科《续写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精彩篇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迷惘的一代”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西方青年精神世界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共同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荣德生,名宗铨,号乐农,生于1875年。与兄长荣宗敬在20世纪前期,创办了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以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为主体,包括一些相关企业的“三新”荣氏企业集团,成为近代中国杰出的实业家。

全面抗战时期,荣德生在为国家、为自己企业在抗战胜利后的复兴,勾画着蓝图,提出了“大农业计划”。所谓“大农业计划”,实际上是荣德生心目中勾画的“理想国”,是他改革社会政治经济的思想的集中表现。他设想∶以户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每户授田50亩。每十户为一村,十村为一乡,十乡为一镇,十镇为一区。区是基本的行政组织,设有区长管理行政,建有街市互易有无,设有交通、电讯、学校、图书馆、医院、文化娱乐场所和工厂企业,还有农业机械供全区农民轮流租用耕种。荣德生认为∶农村应大力发展副业生产,如植树,育蚕,养鸡、鸭、兔、猪,西北地区还可饲养马、牛、羊,各择所好,分头进行。小城镇可开设一些季节性工厂,吸收农民农闲时进厂做工,农忙时回乡种地,使他们“一年四季不为闲游”,从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荣德生提出:在区以上设县、专区和省;各省要对人民的衣食住行作出周密的安排,建立起由小学、初中、高中而至大专、大学的教育体系,培养适用人才。

——摘编自钱江《近代民族工业的巨子荣宗敬、荣德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德生“大农业计划”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德生能够成为近代中国杰出实业家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达(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元末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先后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1367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次年攻入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他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的大都会、省会、府城县城等,均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摘编自陈梧桐《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徐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达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达能够建功立业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门罗主义”总基调是被动和防御性的——它要求欧洲人不得在西半球扩展影响力或对其任何部分重新殖民,但并不涉及美国将会在西半球如何行事的问题。表面上,通过取代欧洲殖民列强的干涉主义政策,“门罗主义”似乎构成了一种开明的、反(欧洲)帝国主义的美国方案。但“门罗主义”并不是绝对的不干涉主义,以美洲“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为由禁止欧洲制度渗入西半球,本身即是试图对欧洲事务进行外交干预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正如一位国会议员后来直白表述的那样:“门罗主义”暗含着美国作为西半球的政治代言人有权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意味——其未明言的假设是,“专制欧洲”的控制只能是邪恶的,而“民主美国”的控制却意味着关切与保护。

——摘编自付文广《从门罗主义到威尔逊主义:美国对外干预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大亚洲主义也称大亚细亚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日本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目的是倡导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孙中山与日本大亚洲主义者往来密切。孙中山认为如果欧美列强侵略和瓜分亚洲的势头持续下去,不仅中国,而且亚洲各国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欧美列强、白种人的奴隶的命运”;中日两国“非团结起来不可”,这是“使中国越过殖民化的危机,是保卫亚洲的第一步”。

——摘编自李本义《论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门罗主义的含义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倡导大亚洲主义的原因并指出该思想的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1—1975年的越南战争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痛苦发作、希望受挫和幻想的噩梦。美国要求英国出兵越南,不仅是为了加强其在越南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与英国联合作战,以平息国内外日益高涨的反战浪潮,树立其“帮助南越反对共产主义侵略”的形象。同时,美国也希望通过英国的出兵,进而获得其他欧洲盟友的广泛响应,从而使越南战争国际化。但是,英国在越南战争上的判断与美国大相径庭。由于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在世界上遭到了广泛的谴责,同时英国也认识到美国在越南必然失败,不愿陷入这场“永远看不到希望”的战争,也不愿因为越南战争与其他反战的欧洲国家交恶。因此,尽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非美国传统盟国参加了越南战争,但是作为美国传统盟友的英国却拒绝派兵。鉴于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出于冷战的需要,英国希望能够帮助美国“体面地撤出越南”。正是出于以上动机,英国的做法是极力充当调停者的角色。

——摘编自张颖《越南战争中的英美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对待越南战争上的态度,并简析美英在越南战争出兵问题上出现分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越南战争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