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下图为汉代画像《周公辅成王》,中间孩子的榜题为“成王”,左边之人为“周公”,右边之人为“召公”。该画像表达的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休养生息政策C.汉代孝道思想D.君臣伦理观念
2023-11-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届高三10月调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宗法制对政治制度的直接影响在不断减弱,但基于宗法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却未曾被削弱,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封建帝制皇权的日益加强,而得到了强化。”材料认为宗法制(     
A.随时间推移而强化B.是帝制的组成部分
C.长期影响中国社会D.左右古代道德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学者指出,周天子“以藩屏周”是通过居高临下地对诸侯国发号施令,即使在宗周失陷、成周衰微的背景下,周天子的至尊地位仍维持了500余年。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A.维持了较长久的统治B.扩大了西周的版图
C.形成稳定的君臣关系D.彻底控制了诸侯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考证,《周礼》中有关玉的规定有百条之多,且玉器的使用数量自春秋起逐步增多,两汉时数量达到空前。但从考古发掘来看,魏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很少,且玉器体积狭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配饰几乎没有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特殊的文化背景B.战争的不断冲击与破坏
C.民族交融的加深D.时人对现实关注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西周初年,统治者对古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的褒封,本质上是原为“西土之人”的周族入主中原后,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古史体系及其文化传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强调新兴西周王朝是一脉相袭,直接承继三皇、五帝、夏和商王朝。西周统治者此举意在(     
A.推动区域文化的交流认同B.彰显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
C.缓解商代移民的不满情绪D.增强各族的家国一体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孔子在六艺教育中,强调礼乐和射御结合。这在射礼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射礼根据礼射者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活动性质的不同分为四个等级,即大射、宾射、燕射、乡射,而且还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复杂的步骤和完备的规则。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射礼(     
A.渗透着宗法等级观念B.受到了古代民众的欢迎
C.承载着强身健体意识D.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关于六亲,历代的说法不一。按《左传》的说法,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按《老子》的说法,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的说法,则指父母、兄弟、妻子。这些说法主要体现了(     
A.宗法文化的影响B.儒学的划分标准C.先秦的政治体制D.秦汉的文明进程
8 . 殷商时期神权具有至上性,周武王把“不敬鬼神”作为伐纣的重要依据,以聚揽民心,但伐纣成功后其并没有公开否定殷商时期的神权观念,甚至还以“不敬神”作为讨伐异族的理由。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神权仅是周王发动战争的理由B.神权政治仍具有重要影响力
C.周王权威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西周治国理念彰显人文精神
2023-10-0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宁冈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以来,黄河中下游静态的部落生活渐被战乱、征服和群体杀戮打破,华夏旧(早期)文明与国家由此产生。

从孕育到成熟,华夏旧文明跨越两千年。和同期的其他古代人类文明一样,它们都属于神权与王权合一、宗教主导的社会。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历史将充斥族群壁垒、杀戮与献祭。

但周灭商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戛然而止,取代它的,是周公营造的新华夏文明。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

在三千年前的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成为一个“异类”。这是一种过于早熟的世俗文明,一直持续到今日。

——李硕《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觚”是行礼所用的酒器。春秋后期,不少诸侯国将觚下方的方形棱角改为圆形,这样既增加了容量,又更加便于制作(如图1、图2所示)。后世文人却大多认为这一“改进”是“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诸义”的写照。这说明,春秋时期青铜礼器的变化(     

   

A.助长了民间的奢靡风气B.得益于铸造技术的进步
C.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序幕D.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