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府拒绝把英国人所享有的政治权利授予北美殖民地居民。美国独立后,黑人奴隶和印第安人的境遇并未改善,甚至更糟。这些状况表明(     
A.英国革命引发美国独立战争B.权力制衡是美国制度的核心
C.英美政治制度存在较大局限D.英美政治制度存在本质差异
2 . 1974年的英国大选中,保守党赢得多数普选票,但两党实际获得的议席席位都未过半,议会出现了悬滞状态:保守党与第三党的结盟谈判又陷入僵局、女王最终选择了工党组建少数派内阁。这表明当时英国(       
A.议会选举程序存在漏洞B.政党分权阻碍民主政治
C.国王扮演重要政治角色D.君主立宪制度仍需完善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君主不愿按传统习俗行事,更愿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一种新的精神来处理事务,并且热衷于变革。随着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国家结构发生变化,宫廷生活变得更加活跃,人们愈发重视宣传宫廷礼仪。宫廷不仅是政治活动中心,还是资助文艺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产生了许多供后人景仰的艺术珍品。16世纪以来,因为作家和诗人都乐于表现祖先和君主们的丰功伟绩,所以他们也就享有了能够接触丰富档案资料的特权。诗人们为了获得君主授予的桂冠,常常将他们描写得十分伟大。在外交文书上,君主注重形式的完美,便越来越多地雇用人文主义者担任文书长,让他们使用规范的拉丁文书写公文,且讲究修辞。

——摘编自李玉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审判查理一世前后,英国君主形象经历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尽管审判查理一世后,君主形象又一定程度上复归神圣,但这也无法改变统治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的事实。君主权威从神授和不可分割,彻底转变为“王在议会”的混合君权观和大众主权观,确保了英国人从中世纪就享有的“自由”。英国君权观的变化与对查理一世的审判是相互作用的。新君权观为审判查理一世提供了理论武器,反过来,审判查理一世践行了新君权观,并提出了君主在英国拥有合法性的新标准,巩固了君主在英国政治文化中的地位。

——摘编自陈晓律《君权变化的政治含义——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观念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宫廷生活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新君权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4 .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尔说:“人们记得40年前发生的事(指英国内战),当时有产阶级的团结破裂了”;另一方面,“如果说1642—1649年不曾被忘记,那么1660年的错误(指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也没有被忘记”。这一表述(       )
A.体现了光荣革命复杂的政治考量B.说明复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C.旨在说明英国革命的曲折性与复杂D.认为团结是革命成功的条件
2023-03-2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他们并不是推动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催化剂。传教士只是代表西学的一缕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却从未照射到其他地方,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讽刺的是,恰恰就在西学在中国衰微后不久,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与此相反,中国的士人却在他们“繁华的往昔”里寻找行动的指南,并专注于古代经籍的研究。欧洲在探索进步的道路上突飞猛进,而中国却鼾睡在辉煌的梦境里。把中国从它的睡梦中推醒,需要做出远比耶稣会士所能做出的更夸张、更猛烈的举动。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历史走向(1500-1900)”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本主义”是理解现代性的核心概念,追溯其历史对解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变化具有重要义。资本主义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讨论和定义至今都有重大影响。在前所未有的技术和财富创造能力背后,马克思看到人类生而有之的贪婪本性。资本主义制度使致富的欲望和才干得以发挥到极致。资本家通过压迫和剥削劳工阶层追逐利润。列宁则认为,借助政治权力的垄断才是资本主义的真谛所在。

——摘编自【德】于尔根·科卡《资本主义简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在17世纪的英国,人们往往将议会看作中世纪的残余,它对于有效的君主制政府来说,是一种非理性的阻碍,但1689年革命却带来了转折,对议会的管理艺术,成为此后英国政治事务的关键。这是因为,1689年革命(     
A.巩固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B.使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确立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D.导致国王丧失了行政大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而这既难以解决多元社会内部矛盾,也难以避免由公民信息资源的不对等而导致的公共事务参与机制的不平等,进而导致公民的政治冷漠和政治疏离感。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西方明显不同,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充分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但这种价值观忽视集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中国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统一,构建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派之间实行民主协商的制度性安排,它强调党派之间的协商与共存,与协商民主理论要求更具内在的契合性。

——摘编自杨生利《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探析》

材料二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公民在协商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对话、争辩和审议等形式,提出各种相关信息或者理由,说服他人,或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偏好。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合法性同样也是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目标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协商民主的兴起源于其国情多样性,这表现在文化上、民族上、社会分歧上、利益诉求上的多样性等。从社会结构看,中国的社会结构正由单一性的同质化社会结构向多元的异质化社会结构转变,社会分层现象明显,社会主体和利益结构复杂多样,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

——摘编自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西方协商民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协商民主的历史作用。
9 . 1689年后,威廉将国内事务委托玛丽女王与大臣组成的内阁委员会,外交事务则由其全权负责。1701年,享有外交权力的君主必须在内阁建议下进行决策,最终交付议会核准。1702年,安妮女王在位,绝大部分的外交决策实际上由大臣们承担,她也满意于依赖她的大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王仍旧保留了某些名义权力B.英国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形成
C.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进一步发展D.权力之间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2023-03-05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盟2023届高三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10 . 近代早期“国王的两个身体”理论可以表述为小写的国王(自然的)和大写的国王(政治的)。16世纪英格兰的普通法学家们把国王的政治之体和大写的国王视为一个法人,国王和他的臣民构成了这一“集合法人”的头和肢体,随后国王甚至被视为一个“独体法人”。据此可知,“国王的两个身体”理论的建构(     
A.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开展B.体现民族国家观念的发展
C.挫败了基督教会的势力D.奠定了自然法学说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