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1982、1990、1995、2000年全国青壮年文盲变化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选取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重大事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5-1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1960-1963年湖北省中等师范教育发展情况表,表中的数据变化
A.是为了解决教师数量供大于求的局面B.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C.表明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D.其目的是缓解国家经济面临的压力
2021-07-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全国百强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据统计,政治方面,从194910月到1965年底,马、恩、列、斯著作总计出版395种,印行6909万册。文学方面,从194910月到1958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辞书方面,囿于原著、译者等因素,当时得以翻译出版的辞书仅有苏联的几本专科词典。

——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摘编自中国网评论《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翻译事业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2024-04-08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4 . 1952年,新中国初期对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是部分调整的院校数据。据此 可知,院系调整
项目调整前调整后
高校总数211所182所
综合大学55所13所
工科院校33所39所
师范院校12所32所
农林院校17所29所
A.适应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B.建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院校体系
C.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D.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5 . 据统计,1950年,在对甘肃7个厂矿企业单位的调查中,文盲、半文盲占全体职工总数的67.3%,1953年5月,在对兰州市37个厂矿企业单位的调查中,文盲、半文盲占全体职工总数的比例降至35.1%。这一数据的变化折射出当时中国
A.国民教育体系日益完善B.国民素质得到了提高
C.扫盲教育是教育的中心D.政府对科教事业重视
2021-01-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2年,新中国初期对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是部分调整的院校数据。据此可知,院系调整
A.适应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B.建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院校体系
C.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D.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7 . 下面为1949-195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变化图。图中的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
A.我国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B.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初见成效
C.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D.教育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2021-01-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识字课本内容(部分)统计。

作品

内容

《淮河两岸庆丰年》

“歌唱伟大的共产党,歌唱亲爱的毛主席。领导人民治淮河,战胜多年大水灾。土地肥美收成好,幸福的日子人人爱。”

《保家卫国》等

对普通百姓的刻画,催发人们树立家国一体的荣辱感,积极参与到支援抗美援朝的洪流中去。

《志愿军黄继光》

展示了战争中舍弃生死、顽强拼搏的中国英雄形象,以强烈渲染的战争场景烘托军人英勇牺牲的悲壮情感。

《生产要服从国家计划》等

通过一个个互助组生产增收的生动故事,讲述人们遵循国家方针政策的意义。

据上表可知,当时的扫盲运动(     
A.有利于塑造新社会价值观B.意在鼓舞士气争取战争胜利
C.推动了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9 . 下表是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比较,从表格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1965年学校数(所)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数(万人)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4341947年的1.1倍67.4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809931949年的14.1倍14321946年的6.9倍
小学16819391949年的4.9倍11620.91946年的3.9倍

A.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B.“双百”方针的提出
C.《义务教育法》的颁布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0 . 高校西迁

材料一   据统计,1949年,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西部边疆地区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9%;从钢铁工业来看,沿海地区的钢铁生产能力占八成以上,而钢铁资源丰富的西部等地区几乎没有相关工业产业。“一五”计划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要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分布工业生产力,要使工业基地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并逐步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

材料二   1949年统计,在全国205所高校中,118所高校分布于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仅有9所高校。19557月,高等教育部正式制定了《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调整方案》,高校西迁方案确定。参与此次西迁的沿海或大城市高校30余所。其中,为配合航空工业基地建设,华东航空学院师生坚决服从,教职工、家属、学生共5000余人如期抵达西安,为大西北贡献了第一所以航空为主从事国防科技高等教育的航空院校,即西安航空学院。西航先后研制出多种军事作战飞机,其首届毕业生也全部自觉服从分配,去到西北、西南、东北、中南等急需用人的航空单位。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研制出7-E型飞机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三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对1955—1957年高校西迁进行解读。
2023-01-27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