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两极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期间,在原苏联境内、当时德军占领区——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发现的大约两万名波兰军官的尸体,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卡廷惨案”。随后,围绕着“卡廷惨案”的真相,苏德两国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以苏联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和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都认定惨案是对方制造的,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舆论战。二战结束后,美国调查委员会却在1952年公布报告,指出苏联才是“卡廷惨案”的罪魁祸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德争论中美国态度转变的原因和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争论中美国态度转变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柞水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练考(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期间,德国展现出的先进科技让整个欧洲和美国瞠目结舌。因此,二战后期,随着对德国作战的结束,由陆军总参谋部出面,美国秘密制定并实施了一项接收德国高端科学家的“云遮雾绕计划”。考虑到德国科学家的特殊身份,该计划要求被带入美国境内的德国科学家不得携带家属,不得是战犯,人数也被限制在350人。该计划实施的并不顺利。因为不能与家属同行实在不近人情,且美国当时能够提供的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并不理想,因此许多德国科学家拒绝了美国人的“邀请”,甚至转投苏联。二战后,美国政府又公开实行了“曲别针计划”以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曲别针计划打破了之前的种种限制,甚至来到美国的德国科学家可以获得美国公民的身份。计划由此大获成功。这一计划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科技实力,巩固了战后美国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但这一做法也让许多犯下战争罪行的德国科学家逃脱了应有的审判和惩罚,这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摘编自灯塔《揭秘“曲别针计划”》

(1)根据材料,概括云遮雾绕计划与曲别针计划的异同。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曲别针计划。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14次高考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发展中国家大量设置海外图书馆,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众通过阅读和观看展览了解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民主制度、价值观,形成美国“民主典范”的形象。这反映出(       
A.美国在对苏冷战中处于守势B.第三世界成为美国和平演变的重心
C.冷战推动文化传承载体更新D.“杜鲁门主义”在文化战略上的延伸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有学者研究:1946年斯大林的选举演说中,“攘外”是假,“安内”是真,“攘外”是为了“安内”;而当时,美国驻苏联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长电报”以及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与正处在上升趋势的美国右翼势力的心态十分吻合。该学者意在强调(       
A.美对苏发动冷战存在着认知误区B.战后苏联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C.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两大阵营对峙D.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破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2年8月,苏联应古巴请求提供援助,并秘密向古巴运输导弹及设施。赫鲁晓夫称“我们确信美国决不会容忍古巴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和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是让他们知道……遭受威胁是什么滋味了”。27日,美U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美国军方要求进行报复轰炸,入侵古巴,战争一触即发。关键时刻,赫鲁晓夫多次致信肯尼迪,要求和他一道“解开战争之结,不使世界遭受核战争浩劫”。肯尼迪则回信表示愿意谈判,但苏联必须撤走全部武器,美国则有条件地保证不入侵古巴。同时采取风险较少的海上“隔离封锁”,苏联也没有硬闯“隔离”线,满载武器的苏联船只陆续停驶或改航,最后撤走所有武器。

——摘编自李德福《古巴导弹危机纪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时期,公共外交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的有力武器。伴随1948年《史密斯蒙特法案》诞生的还有由美国国务院设立的文化宣传局,其意在巧妙推广美国价值、介绍美国的“真实情况”。1953年,艾森豪威尔总统成立了美国新闻署,它是一个独立于国务院之外的机构,且在日后成为美国公共外交的核心机构。美国新闻署主要借助“美国之音”不断向世界宣传美国消灭压迫、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国家形象。卡特总统上台后,美国在全世界推销“自由美国”的节奏有所放缓,美国新闻署更名为美国国际交流署,提出了美国同其他国家人民思想双向交流的建议,这一时期的美国在推广国家形象时,公共外交的手段更加成熟了。1982年美国国际交流署又改名为新闻署,“美国之音”对于苏联、东欧的共产主义国家展开了密度和强度更为猛烈的里根式公共外交。这一时期美国新闻署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美国新闻署获得授权参与美国国务院和美国防部等核心安全部门的对外政策制定过程。

——摘编自陈世阳《战略视野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理论、历史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时期各阶段美国公共外交侧重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公共外交政策与美苏冷战的关系。
2024-03-12更新 | 7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1947年6月,在美国的指使下,英、法建议欧洲各国就自身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再由美国提出援助的方式和条件。苏联代表认为,这将会要求各国泄露其本国的经济情报……其“结果将不是欧洲的统一和重建,而是把欧洲分裂成两个集团”。该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对援欧产生分歧B.欧洲成为美苏争夺中心
C.美苏间冷战不断加剧D.美苏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分别从南北两面向以色列实施军事打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在美国的援助下,以色列迅速取得战场主动权,最终在联合国及美苏的影响下,冲突双方逐渐接受了停火协议。美国的这一做法(       
A.加速了两极世界解体B.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C.具有浓厚的冷战思维D.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2024-01-1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针对苏联急于修建通向西欧的石油管道的情况,1962年至1965年,美国对苏联实行大口径输油管道禁运,延缓了友谊管道线的建设,严重影响了苏联石油的运输。这反映出(     
A.美苏的经济对抗态势正式形成B.苏联的扩张政策已宣告失败
C.西欧变为美苏争夺的核心地带D.大国关系影响国际能源利用
2023-12-13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