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1 道试题

1 .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摘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2)根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的观点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材料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3)对材料三的观点提出你的看法。

材料四


(4)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2022-09-2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3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023届高三选必1一轮导学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变法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一般认为,商鞅强制推行分户令,以建立小家庭制度,一改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习俗,使每个劳动力都发挥了应有的潜力。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第一,小家庭中仅有的一个男丁,要么耕要么战,强制分户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一个方面;第二,战国时代,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农耕所需的人力和畜力应该大于或者等于三人二牛,小家庭很难拥有这样的畜力和人力条件;第三,小农抗风险能力低,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必然促使小农与宗族势力的依附关系加强,反而会助长地方分裂势力。

     ——摘编自邢晨《浅谈商鞅分户令》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户令”颁布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据材料,归纳学者们质疑“分户令”的理由。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作用?
2022-05-1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上善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材料二   商鞅彻底改变了战国乃至后来中国的政治生态。以两千年的历史跨度而论,商鞅的治国理念被顽强地延续下来,他的核心经济理念为众多的独裁者所沿袭,在很多朝代,实际上呈现出“半法半儒”“儒表法里”的景象。也因此,苏轼曾经叹息说,对于商鞅主义,“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后世将商鞅归为法家,他的名声似乎一直都不太好,长期被视为“异端”。在知识阶层,甚至以谈论商鞅为耻,宋代的苏轼就声称“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甚至讲出这个人的名字都是脏了口舌、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则是污了纸张——“如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牍)

——摘编自吴晓波《警惕商鞅主义的幽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归纳商鞅变法改变了中国政治生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对商鞅及其领导的改革运动诟病颇多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材料三: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轻罪重罚”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2021-04-2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过秦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的观点。其观点是否正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影响。
2021-03-1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拉哈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节选自《史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 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好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 ……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失,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于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二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地原因是什么?
2020-11-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凡男年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同样受田,……所授之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亡,须还田于官。此外,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3口加宅田1亩,奴婢5口1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受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的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实施对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及认识。
2020-02-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08-200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轶开始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决心推行变法.变法历时二^一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那些受到打击、惩治的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却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人告发“欲反”,被秦兵车裂而死.然而正如王充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材料二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其推行的新法,正如王安石所言:“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随着新法逐渐出台、实施,新法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和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王安石被迫两次罢相.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出任宰相,改革派官员纷纷下台,最终新法被废除.

——分别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七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历史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秦孝公三次召见卫鞅,问以治国之道。卫鞅先后以“帝、王、伯三术”应答。孝公视“尧、舜、禹及汤、武之帝王术”为迂阔无用之谈,不宜适用。卫鞅遂以“伯术”进献,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赏罚必信,政令必行,而国不富强者,未之有也。”孝公曰:“善哉,此术寡人能行之。”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愿君熟思三日,以定可否,然后臣敢尽言。”至第三日,卫鞅复入见,孝公赐坐,请教,其意甚切。拜卫鞍为左庶长,谕群臣:“今后国政,悉听左庶长施行。有违抗者,与逆旨同!”群臣肃然。

——改编自《东周列国志》


(1)据材料及知识分析秦孝公为何重视“伯术”。
(2)归纳材料中体现的商鞅变法的核心。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