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1 道试题
1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土地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历来为古今中外统治者所关注和重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隧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卷110《食货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井田……其废久矣”的原因,指出“灭庐井而置阡陌”的实质内容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北魏土地分配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土地制度实行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016-12-12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高密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社会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前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怎样思想(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影响。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颁布的措施
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
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26年,颁布了以瑞士民法为蓝本的《民法》……
1925年,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
1928年,规定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和凯末尔改革的特点。指出二人改革的共同的政治前提。改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进步趋势。
材料三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 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
1922 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邓小平在1979 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宁和邓小平的共识。分析这些共识对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
2016-12-12更新 | 4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联考01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17世纪末,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十落后的农奴制国家。1697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其中在用人制度上,颁布官职等级,规定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按功晋升。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升到8等以后列为贵族。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

——摘鳊自赵虹《俄国近代社会转型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利的相似历史作用。
4 .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竞争尤重人才,中国自古强调得人才者得天下,重视选官制度的革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其中选官制度的改革引人注目。
国家
选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燕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楚国
裁免无能多余官吏,奖励军功
秦国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

(1)依据材料一,归纳燕、楚、秦三国选官改革的共同点
材料二《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倪宽传》:“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其余不可胜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产生上述现象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清朝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概括汉、唐选官制度创新的相同历史作用,依据材料,指出唐朝选官改革的局限性。
2016-11-18更新 | 8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北京市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遂王诸夏。……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 《魏书》卷110《食货志》
材料三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四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井田)废久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出商鞅变法中“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受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有何积极作用?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俄国官员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归纳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其实施有何意义?
2016-12-12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苏沭阳县高二下期中调研历史试卷
6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三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依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
(3)材料三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文侯就变法一事问李悝“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李悝回答说“首先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所谓淫民,就是指“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食之”的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李悝又告诉魏文侯说,夺“淫民”之禄后,必须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任官与奖惩政策,才是强国的“为国之道”。李悝在魏文侯的授意下,总结吸收其它各国法制,结合魏国具体情况,编定了一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魏国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法典,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在改革中规定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耕地,发展农业生产,他还提出平抑粮价的主张,以抑制商人哄抬粮价,防止农民破产与城市平民的流亡。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
2023-12-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十校联考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2022-12-0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七星农场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初期,李悝作《法经》六篇,其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制,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惩办“盗贼”的办法,惩办盗取兵符官印、议论国家法令、越城逃跑、赌博、贪污、所用器物超越等级的惩处方式,以及根据特殊情况加重或减轻刑罚的法律。《法经》集以前各国法律之大成,也成为秦汉法律的样本。魏文侯不但以李悝为相,让其主持变法,还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国家。

材料二   楚国是战国初期领土最大的一个国家,但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楚悼王即位后,楚国接连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楚国丧失了大片土地。楚悼王用重礼贿赂秦惠公,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得以与魏、赵、韩讲和。楚悼王很想进行改革,振兴国势。恰巧在这时,吴起因在魏国遭到排斥而来到楚国。楚悼王立即任命吴起为宛(今河南南阳)守,把守北部边境,成功抵御了韩、赵、魏的进犯。之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法经》内容所体现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共同的时代背景。
2022-10-1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统一调研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摘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2)根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的观点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材料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3)对材料三的观点提出你的看法。

材料四


(4)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2022-09-2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3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023届高三选必1一轮导学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