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届人大与五四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下表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材料表明本届代表
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
机关
工人文教
卫生
私营
工商业
少数
民族
宗教街道
居民
人数964853241313442
百分比5.113.412.294.5530.1113.647.397.392.2723.86

A.是由普选产生的B.有制定法律之权
C.具有广泛代表性D.选举的依据是1954年宪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抗战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的是苏维埃制度……苏维埃的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衣、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抗日战争的新环境对共产党统治区的政权建设提出了要求……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正如陕甘宁边区政府一份文件所说:“统一战线模范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个阶级有利,对另一个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边区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民众可以直接选出边区的各级参议会议员。各级参议会再选出同级政府……中国共产党试图将边区的民主建设当作一种示范,以推动它一直所呼吁的全国范围的民主进程……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王建朗、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战争》

材料二 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维埃政权和陕甘宁边区政权在性质上的主要区别,归纳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简要分析此时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建设的出发点。
(2)材料二中毛泽东所设想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在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政治实践中有何体现?
3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这些探索历程大致是
A.君民共主一君主立宪一民主共和B.君主立宪一国民共和一人民民主
C.君民共主一国民共和一人民民主D.君主立宪一民主共和一人民民主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高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915日至28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来自全国的1141位人大代表出席大会,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材料三   1949年春,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


(1)材料一中图(a)会议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其职能在1954年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图(b)所示文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怎样的地位?
(2)材料二中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背景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3)中共“进京”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是否考出了好成绩?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1-08-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5 . 图1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印信“中华民国之玺”;图2为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图2在设计思想及风格下与图1显著不同。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
A.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B.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坚持“另起炉灶”外交政策D.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6 . 历史文物是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下图所示文物见证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D.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的制定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人民司法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人民司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有系统地逐步地建立和健全起来。遵照这一指示,各地加强了人民司法工作建设,划清了新旧法律的原则界限,明确了人民司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镇压反动派、保护人民。为加强人民司法工作,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坚强干部作为骨干,并教育他们重视司法工作,帮助他们提高政策水平。此外,司法工作也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司法经费由国库开支;所有司法罚款、没收财产等收入均统一缴归国库,从而保证了司法工作的正常进行。新中国的司法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李秀忠《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法制建设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司法建设的原因。
2021-07-1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据统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无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工农业劳动模范,武装部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这表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得到全体人民支持B.建立在全国普选基础上
C.参加代表来源广泛D.奠定民主政治建设基础
9 . 下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情况表。据此可推知
届次时间历次会议
第三届1965年1月~1975年1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
第四届1975年1月~1978年2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
第五届1978年2月~1983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A.政府会务安排呈现出精简化趋势B.人大职权长期由政协代为行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曲折中发展D.人大是否召开由实际需要决定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以建立巴黎公社类型的人民自治、直接民主的国家形式为最终目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设计上列宁吸收马克思和恩格斯民主制的思想,考虑到苏维埃俄国历史传统,最终构建了新型的民主制度即苏维埃制度。考虑到苏俄的民族成分和地理分布情况,又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形式作为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国内战争爆发以后,列宁试图构建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表示:“当前极重要的任务是规定党的机关和苏维埃机关之间的正确分工,明确地划清两者在权利和职责方面的界限”。

——摘编自周强《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材料二   人民代表会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已酝酿成型,如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市民临时政府,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内条件限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伴随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不断推进,经过三年过渡时期的励精图治,新中国各领域已步入正轨,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民主建政、群众运动、政治参与的训练,政治觉悟、民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赫一峰《统一战线与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依据,并说明其理论思考不断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利条件,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苏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1-07-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