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西欧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可以称之为“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卢梭以民主及共和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富有建设性,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发出全体法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显示出巨大的革命意义,可以称之为“民主民族主义”。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日益深重的民族压迫,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不仅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也激起了中华民族誓死抗击外族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信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民族国家在中国一步步地建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国家成为了人民的国家,国家获得了全民族的认同。这样的国家,已经是标准的民族国家了。

——摘编自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惨遭列强瓜分的中华大地和晚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大力推崇尚武精神培育的军国民教育理念进入中国。随着军国民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以兵操或兵式体操为形式的军事教育活动。1903年,年仅18 岁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邹容在《革命军》中强烈呼吁"全国男子有军国主义之义务"。1903年,南京陆师学堂成立了军国民教育会,陆师学生章士钊、林立山等人分任教练,志愿入会者共96人,分为8个小队,早晚训练。1904年清政府颁发了"癸卯学制",根据"癸卯学制”的规定,全国各类学校从小学堂到高等学堂,直至大学堂都要开设兵式体操课程,主要包括柔软体操、各个教练、小队教练、中队教练、枪剑术、野外演习及兵学等。1907 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接受国防教育的在校生为100万左右,民国初年则达到约293万人。

——摘编自陆华《清末学校国防教育的滥觞》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肃清反革命武装、恢复发展生产的同时,国家对民众进行爱国、保国、爱军、拥军和实行普遍民兵制的国防教育。朝鲜战争和和平解放西藏时,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几次边境战后,对全国军民进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主权和加强战备的国防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国防教育进入新的阶段,如鼓励青年学生报考军事院校,高校和中学进行军事训练,地方党校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课程,组织边防英雄模范人物巡回报告,确立国防教育日等,加大了全民国防教育力度。2001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国防教育法》。

——摘编自刘俊平《中国近现代国防思想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国防教育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国防教育的影响。
2022-12-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普通高中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测评(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的张伯苓,不仅是教育家,也是体育家。在他创办的学校里,体育真正摆在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他幼年体质孱弱,在进入北洋水师学堂后,就格外重视这所军事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了自己的体质,使他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各门知识的学习中。近代中国是落后的,这种落后也体现在体育上,张伯苓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同时张伯苓还认为“研究问题,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标志首先体现在身体逐渐摆脱对他人的依赖上,只有在身体上自立才能进一步实现行动自立、经济自立和精神自立,而身体上的自立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的。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张伯苓力倡“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的思想。

——摘编自王彦力《张伯苓;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张伯苓力倡体育教育思想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战败后,有志之士与清廷高级官员都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海上利益。这一时期的海权思想,以魏源、李鸿章、郑观应三人最具代表性。(如下表)

人物

海权思想介绍

魏源

第一层是议守,也就是在战术上如何防御海上来敌;第二层是练兵,这里所谓的“兵”指的是现代化军队;第三层,是利用国际局势(以夷攻夷)与海外广大的华人力量,对英国形成战略包围网。

李鸿章

经手的洋务项目重要的部分系“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也就是说李鸿章的事业重心在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海军。主张建立具备规模的舰队,可以在大洋之上与列强争衡,是李鸿章与魏源早期近海与河口防御主张最大的不同之处。

郑观应

航运绝不可以操诸外人之手,如果利润被他国船队抢占,将会重伤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查泰西国例,通商之船只准径到一埠,其余沿海、沿江乃本国民船自有之利,外人不得侵夺。今各国轮船无处不到,获利甚厚,喧宾夺主,害不胜言。”

——摘编自王立本潘是辉《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建构与发展初探(1848—19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人海权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海权思想发展的影响。
2023-12-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概念在清末民初萌生,当时人们认识到应当发动并整合中国各民族抵抗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萌生的。但对中国前途的不同模式的选择,导致了“中华民族”一词出现伊始,就其含义的界定就存在分化。在立宪派看来,“中华民族”是包含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的;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认为“中华民族”就是汉族的代名词。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尤其在辛亥革命后,但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逐渐的认同了大民族的概念,把“中华民族”视为中国各民族融合同化而成的一个民族。

——摘编自陈艳飞《关于“中华民族”的语境含义研究》

材料二   1934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卫。”1937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华民族”一词高频率出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中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该决议案明确了“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统一指称。并提出把“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作为党在抗战时期的中心任务之一。毛泽东也明确指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当地政府须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作为省县政府的一部门,管理和他们有关事务,调节各民族间的关系,在省县政府中应有他们的位置”。从而确定了抗战时期党对民族工作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

——摘编自崔榕、赵智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立宪派”与“革命派”关于“中华民族”含义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2023-11-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在长沙合组临时大学。之后,因长沙连遭日机轰炸,学校又西迁昆明。1938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仅存在了811个月,但它“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因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国内外教育界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国外有学者赞扬说:“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摘编自丁则民《回忆我国一流学府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材料二   100年来,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希望云南大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习近平《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南联大办学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云南大学为代表的边疆高校的历史性贡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校办学使命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

时间事件
1924年下半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取消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
1928711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并先后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比友好通商条约》等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国民政府与英美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从晚清到中华民国修废条约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2022-04-30更新 | 441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文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认为自然法代表理性、正义和神的意志,是普遍适用、永恒不变的,实在法必须符合自然法,否则根本不配称为法律。罗马法是由连续不断的案例引导成型的。共和国早期表现于军令、纪律等行为准则,随着帝国的扩张和人们关系的复杂、财产的增多,以及不同民族的汇入,几乎每一任执政官都对法律有所适合现实需要的补充,当一项法令能被后任继续使用,证明它经得住实践的考验,于是定为法律。律师、法学家、皇帝的言论都可以被吸纳为法条。在西方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罗马那样汇集了不同民族和区域巨大差异的文化,而且被征服的很多地区如希腊、埃及、波斯等的文化远在罗马之上。帝国政府向属地派遣各类官员,这些官员在联合执政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情况微观地增减已有条文,缓冲矛盾,最终磨合出最佳法律条文。

——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法编纂,其始议光绪二十八年(1902)。该草案继承了罗马法的立法结构,总则部分和罗马法一样,详细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限制了行为能力人的区分以及相关的权利及义务,债务部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契约自由原则也加以继承其精髓。在《大清民律草案》之前,我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但《大清民律草案》对我国法制建设又是一个跨越。

——摘编自曾宪义、赵晓耕《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形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民律草案》继承罗马法的表现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