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生产最后成形,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 到宋朝末年,不再由汉人统治的华北已在农业上成熟。此后直至20世纪中期,就很少再发生变化了。华南在此后历朝中扩大了农耕,并增加了新的农作物,但那里的模式还是在宋朝确立的,而且并未伴有多少技术上的基本变化。

——美国尤金・安德森《中国食物》

材料二   自然科学得以首先在欧洲建立和发展,不是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受到古 希腊光辉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文艺复兴冲破基督教一统文化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它虽然与哲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已经建立了自然科学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方法。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出现了专业的科学家,他们具有哲学思想,但是人们不再把他们看作哲学家,而是看作科学家。

——摘引自尤广建 《自然科学为何没有诞生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后古代中国在技术发展上未出现过多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主要因素。
2021-02-2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西学东渐
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近代中国社会各层面都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列表格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Dollarsommission
洋泾浜英语三明治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康密兴

词义

肉加面包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外币   

材料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这种大反映在中国人选择翻译的西方书籍的类别有了改变。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你能获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哪些信息?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02年前后两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的特点是什么?
2020-02-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世俗理性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契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西欧内源型现代化的发生机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西欧,市民阶级的经济活动是导致人们从中世纪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主要因素。而在中国,西方侵略所引起的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朴素的求生的警觉,才是产生中国特殊的世俗理性的基础。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重要性,从思想变迁的角度来说,还在于它是中国世俗理性在政治精英中得到特殊发展的重要阶段。尽管这种特殊的世俗理性具有众所周知的价值偏狭性和局限性,但它却引发了从儒家类宗教的信仰主义的文化定势中脱选出来的历史潮流。

一一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渐渐落在下风,特别是 19世纪下半叶,当传统中国被迫进入全球背景下的万国以后,传统观念世界受到来自西方的严厉挑战。于是观念世界发生一个重大的转变,即价值观念的转换,中国人开始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于是自强成了中国观念世界的重心所在。

一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西欧现代化发生机制的根本区别,并分析中国与西欧现代化发生机制背景上的差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把中国带入“万国”的方式。分析中国被带人“万国”后,中国社会在对外政策、经济、思想观念上有哪些变化。
2020-02-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B.英国社会观念产生重大变化
C.战争改变了政府机构的职能D.战争导致大批妇女参与生产
2020-01-0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19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卷(十)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宣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是内因起主要作用,还是外因起主要作用,学术界争议较大。“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的变化主要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西方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近代”模式,即现代化模式,认为中国在西方入侵前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传统模式里循环;在西方入侵后才开始模仿西方现代化的道路,走向现代化。

“帝国主义”模式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作为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把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归之于西方。

很明显,以上三种模式都强调外因的作用;而以美国学者柯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因。目前学术界重视内因的积极影响,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原因的种研究视角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性、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重。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陶上厚重的人文色彩。“天地君亲师”同时贡祭,在实用理性的驱使下,人神不分。现世来世不隔;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多半对神灵持“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应付及利用态度。多数中国人更敬重的是祖先和祖先繁衍下来的族群。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博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断言中国没有自由意识,就等于说中国没有历史(变化),这一点即使对儒学本身而言也是不公正的。儒学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主要是政治学和政治哲学,汉代以降,儒学整合了道家自然哲学的内涵,以“天人合一”的图式,力图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建立普遍的联系。宋代朱熹的理学大致可以说是以天理为背景的宇宙论,后为道学家扭曲而成家族、宗族论,而心学则是近世平民自由的学说。而且,儒学本也并不是“教”,只是在唐代受到佛教的影响,儒家才开始立庙塑像。——即使最粗浅的描述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将本不是一个整体的儒学简化为韦伯所谓的“反科学、反自由的宗教,并与他所推崇的“科学和自由”的宗教——新教伦理对立起来,这是19世纪以降的西方思想家所刻意为之,这不过就是学术版的基督教。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及主要特征。
2020-06-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史》

材料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和结合有关史实,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2020-08-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在路易十四看来,卢浮宫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 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1793 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 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博物馆开展公民教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流出宫外。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 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并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大量档案书刊,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解放战争时期,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1995 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

——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线合所学知识,分析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政治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的共同贡献。
2020-06-1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