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解读。(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2019-03-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西方民族精神。
2019-02-2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复习诊断(一)历史试题
3 . 人类历史发展给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深深的烙印,许多事物都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词语中的历史印记]

“士”原是西周贵族的一个等级。到战国时期该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出现了反映这些变化的词语,如“布衣之士”“仁而下士(恭谦地对待士人)”“处士横议(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士无定主”。


(1)结合所学,请从社会变革的角度,解读这些词语。要求:提取和运用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符合逻辑。

[书评中的历史印记]

《万国公法》是首部翻译进入中国的西方法学著作,它蕴涵着近代西方丰富的国际法思想和法治理念。李鸿章评价该书“皆国际法篇中论享公法权利及调处免战各事,皆仁心为质……颇合中国礼家之言,今诚以此书悬之国门……永息战争,使环球共享升平之福”。谭嗣同阅读该书后在《报贝元徵》一文中指出:“今中国之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一可比数于夷狄……万国公法为西人仁至义尽之书,亦即《公羊春秋》(古代儒学经典)之律”。他认为:“凡利必兴,凡害必除,如此十年……人自不敢轻视矣。每逢换约之年,渐改订约章中之大有损者,援万国公法,止许海口及边口通商,不得阑入腹地。”


(2)请分析二人对《万国公法》认识的异同点。

[经济政策中的历史印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所有政党都宣称信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该理论奠基人欧肯认为:国家好比一个有经验的足球裁判,他的任务不是亲自踢球,也不是对足球运动员指手画脚,教他们踢球,而是不偏不倚地保证全部比赛规则都得到遵守。

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感到德国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明显显得落后。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的问题出在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制上,成为“德国病”。厂商遇事求稳,不愿为新技术做风险性投资。90年代科尔政府提倡“减肥”,即减少国家在经济中的比重。通过减税和放宽信贷鼓励企业投资,限制社会福利费用的增长。

——摘自《现代化赶超中的制度创新: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


(3)概述你对欧肯观点的理解,并结合所学分析科尔政策出台的背景。

[图片中的历史印记]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


(4)“中国梦”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请围绕这一探索选出3张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图片的信息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图片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0-04-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3届高三4月综合练习(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3年,《南方周末》刊登了新年献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文中围绕“夙梦百年梦想照进现实”这一主题,将最新热门话题和历史人物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改革、追求真理、文化、解放思想、科技航天等主题联系在一起。配图所涉历史人物如下:


——摘编自张颖《中美政治人物漫画中的新闻表达研究——以2013—2O14年<南方周末>和<纽约时报>为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0-04-13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百所名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摘自《孟子》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 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自秦以来,大一统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根本价值诉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 主轴。“大一统”既是历代封建王朝追求的目标,也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从政治框架的理想 构建、严格吏治、重视民本、德法相依等诸多措施,到血缘历史文化的认同,“大一统”深 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内涵。

材料三、中世纪的欧洲,教权不断扩大。11 世纪末至 13 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4、16 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5、18 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擅变》


(3)阅读材料三,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2020-01-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7 . 《后汉书·西域传》有一段这样写道:“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对这段话解读最可能有误的是
A.比较正确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地理位置
B.比较正确描绘了帝国居民的生活方式
C.基本反映了两大帝国的政治差异
D.基本利用中国思想解读罗马政治
2019-02-05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我国,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并形成一个固定的人格化的、女性化的隐喻结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她最早出现于闻一多于1925年3月创作的《七子之歌》。诗中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割让的殖民地比喻为“子女”,从此,“祖国母亲”的类比在全国的白话文中流行开来,也标志着“祖国母亲”这个概念隐喻的正式形成。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地使用和引申,其影响也从文学领域扩展至政治社会领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地强化。今天她已然是我们语汇中的一种“超稳定结构”。

——摘编自潘祥辉《“祖国”与“母亲”是怎样相联的:近代爱国主义话语的源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解读“祖国母亲”形象。(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证。)
9 . 1893年,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妇女获得选举权的国家。下图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妇女拥有选举权的主要国家及其获取时间。

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世界各国的民主化进程呈现出不平衡性
②欧洲妇女与男子同步获得相应政治权利
③法国《人权宣言》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
④妇女获得选举权进一步完善了民主制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 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在1800年的时间里,向中国学习,追赶中国,羡慕中国是世界的一个梦。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种之灾。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的一个梦。为实现这个梦,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梦的基础牢撑起来。


解读材料,提取一个有关“中国梦”的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