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2024-04-29更新 | 153次组卷 | 117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记载,殷商甲骨刻辞的内容涉及迁都、农耕、田猎、天气、地理、战争、祭祀、疾病等,他们在长期对自然、天象、气候的观察、记录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这反映出商代(     
A.占卜活动影响天文B.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
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D.农耕生产盛行精耕细作
2024-04-24更新 | 745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3 . 唐朝时,常举考试合格获得为官资格,后经吏部选拔才能正式任官。《通典》记载,“始取州县案牍疑义,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这反映出吏部选人的标准之一是(     
A.“体貌丰伟”B.“言辞辩正”C.“楷法道美”D.“判案能力”
2024-01-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政治制度与法治建设

材料一:

图1                                                                 图2                                

——参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资料绘制

(1)依据材料一,写出图1和图2行政区划示意图分别对应的朝代,选择其中一幅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反映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20世纪初,英、日、美等国表示,如果中国能改良法律,就放弃其在华领事裁判权。1902年,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1913)为修律大臣。1904年,修订法律馆正式开馆。沈家本提出“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界未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者”。北洋政府频繁进行制宪活动,并大量援用清末法律。

时间沈家本参与的重大修律事件(部分)
1906年主持修订《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和《刑事民事诉讼法》
1906年《破产律》等获准颁行
1907年拟定《看守所规则》,提出改建新式监狱
1905-1909年翻译《德意志刑法》《法典论》《西班牙国籍法》等几十部法律文献
1912年撰写的《汉律摭遗》定稿,此书全面记载和分析汉律,并且对比唐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沈家本为近代中国法治建设做出的贡献。
2024-01-2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欧阳修《归田录》记载:“(通判)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太祖下诏) 凡文书非与长吏(指知州) 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这体现了当时(     
①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②朝廷加强中央集权
③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④崇文抑武之风盛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1-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历史上的杭州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城概况
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考古遗迹;外城约630万平方米。

墓葬玉器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水利工程
古城外围延绵20余千米的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二   杭州见于记载始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称钱唐。秦汉六朝八百年间它只是普通小县。隋完成统一后,改置州于余杭(杭州之名始此,即得名于州治余杭),就浦西凤凰山麓之地,肇建新城。至此,杭州具有了“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适宜于都市发展的优势。后经历任良吏修筑海塘、屯田筑堤、开筑六井、治理西湖等,杭州得以持续发展。唐昭宗时,杭州“东眄(望、看)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唐末五代干戈扰攘,在吴越钱氏经营下,两浙并为一个政区,晏然无事者垂九十年;北宋时有“东南第一州”之誉。高宗定都临安,杭州更进一步而成为南宋全国第一州。

材料三   杭州是明代四大图书聚散地之一。图书市场上除了本地刻书外,还有私人藏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刻书的书坊众多,注重刻印质量。图书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及其注释或解读;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化”,如《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八股文范本的选编,甚至“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经商指南类图书,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士商要览》(亦题作“天下水陆程图”)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的特点,简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州”的重要因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明代杭州出版业反映出的社会状况。
2024-01-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材料表明大秦(     
A.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B.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
C.基督教成为其国教D.与中国处于联系隔绝状态
2024-01-01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元明以前中国的主要衣用植物是丝、麻、葛类,明代《大学衍义朴》记载:“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棉入贡,中国未有其种……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北宋时期,福建、广东一带棉花种植已十分发达,北宋《文昌杂录》称“闵岭以南多种木棉,土人竞植之”。南宋传到江浙一带,元代的江西、江浙等行省都有种植。到了明代棉花已经在北方黄河流域大量种植,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棉花“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今河南一带)矣”。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材料二   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施行“参用其土人”的制度,且“世官、世土、世民”。明朝沿袭并大为拓展,《明史·土司传》记载“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明政府制定了授职、承袭、升迁、奖惩等法规,完善朝贡、纳赋之制,颁行征调土兵办法。土司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或农奴制经济基础之上的。明中期以后,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明末一些土司纷争仇杀、抗命朝廷,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康熙、雍正两朝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随之展开清查户口,核实赋税等工作。土司势力大大削弱。

——摘编自龚荫编著《中国土司制度简史》


(1)依据材料一、在下图中用“→”描绘出棉花在中国传播的路径,结合所学,分析棉花引种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土司制度的兴衰。
2023-12-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等级考)
9 . 对外交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史概念做了如下解释:

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国家和人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

——摘编自李方《新疆历史古籍提要》等

材料二   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一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

——摘编自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

材料三   开放·交流·合作

①开元初,栗田(日本使臣)复朝,请从诸儒受经……其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官职名称),多所该识(掌握众多学识),久乃还。

——《新唐书》


榆林窟壁画
《玄奘西行求法》

在印度尼西亚打捞的一艘唐代商船中,发现的带阿拉伯人像的长沙窑瓷器。

(1)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古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通道路另行命名。请你依据材料二为此交通道路拟一个名称。并参照材料一进行解释。
(2)指出材料三中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上述史料,概括唐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2023-12-1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1-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