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2024-04-29更新 | 153次组卷 | 117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史记·乐书》记载:“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这一表述认为,古代明君推崇音乐意在(       
A.尊重个性自由B.注重礼法并用C.重视自我娱乐D.强调道德教化
2024-02-20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在北京出土的克岙和克罍两件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此事。下列对克盉和克罍两件历史文物认识准确的有(       
   
                                   克盉                       克罍
①证明北京已有3000多年建城史②为西周的宗法制提供实物佐证
③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④能够印证古代史籍的相关记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3-11-1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定居生活是农业、畜牧业出现的基础

B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当时民众的赋税负担非常沉重

C

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D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末,发展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到清朝中期,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统治者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A.AB.BC.CD.D
2023-12-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下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     
出处记载

《汉书·张骞传》
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吕思勉
《中国通史》
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系今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
A.汉与古印度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始交流B.汉朝时期与古印度交流频繁
C.中国的商品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D.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
6 . 关于丁汝昌在黄海湾战中负伤的原因,史料有不同的记载(见下表所示)。有学生依据表中史料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记载史料来源
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舰桥)督战,为倭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烧,虽经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丁汝昌向李鸿章递交的海战报告
“立于飞桥之前方者为提督……彼等不能在此久立,因桥非稳固之建筑。桥下之大炮开火时,桥将毁碎。”“盖刘(步蟾)已令发炮”,而丁等正“立于飞桥,正在炮上之部分也”,舰桥塌落,“丁提督则堕压创甚”发表于1929年的定远号参战人员英国人泰莱的回忆录《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
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审慎甄别与实地考证
B.丁汝昌意在渲染个人的抗敌精神,其报告不足为信
C.泰莱回忆录的发表晚于丁汝昌的海战报告,其可信度相对较低
D.史料出入较大,均不能作为研究丁汝昌负伤问题的第一手史料
2023-10-15更新 | 287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郊祀

材料一 郊祀,是中国古代由统治者祭祀天地日月、名山大川、四时百神、鬼魂祖先等各种神灵的国家祭祀。君王祭祀天地神灵的礼仪,在黄帝时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传统,而且历代沿袭不辍。周代郊祀诗《周颂·我将》记载:“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材料二 针对原王国地区礼俗各异、神祇众多的情况,汉武帝通过修郊祀、建封禅等一系列的礼制改革来统一管理民众的风俗信仰。建元元年(前 140) 五月,武帝下诏修整因战乱而被废弃的山川祭祀,改由各地祠官统一管理。元鼎初年(116年),以太一神为中心,在全国修建泰畤。泰畤坛不仅祭祀太一,还祭祀黄帝、阴阳使者等东方神灵。

材料三 在孝文帝之前,北朝的郊祀活动多与北方民族所固有的民族宗教有密切关系,对天及自然神的崇拜具有突出的地位。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新在洛阳近郊举行郊祀,废除了在西郊进行北族式的祭天礼仪。王夫之评价为:“弘(孝文帝)始亲政,作明堂,正祀典,……修舜禹周礼之祀……。”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西周和西汉郊祀制度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西汉郊祀制度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对孝文帝修改郊祀制度进行简要说明。
2023-07-19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描述可用于研究(     
A.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原因B.北方民族内迁后的影响
C.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D.南宋时和平繁荣的景象
9 . 中国古代人口

材料一 西汉末年至西晋中期人口对比图

材料二 从东汉桓帝年间的人口减少现象一直延续到赤壁之战前后,在这一时期,大小战争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战乱对生产力的破坏相当严重,大片良田变成荒野。而这一时期疾疫的蔓延并未停止,前一时期疾疫猖獗的地区仅限于中原地区,而到了这一时期,疾疫已流行到长江流域,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

材料三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末年到西晋中期人口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对人口的变化进行简要解释。
2023-07-19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明堂是古代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东汉《白虎通义》记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唐代《通典》记载明堂是“明政教之堂也”。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的主要原因有(     
①昭示政权的正统性       ②彰显了对百姓的教化       
③保留传统建筑精华       ④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3-04-21更新 | 29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