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1 . 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现象

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役使)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台。”其中王、公、大夫为贵族,士为最低等级的贵族。士以下为奴隶,奴隶又分为皂、舆、隶、僚、仆、台六个等级。平民又分为国人与野人。

古罗马城邦社会总体而言应是等级制社会,通常存在着公民、自由民和奴隶三大等级。公民为本邦人,身份自由并拥有公民权和相应的份地。自由民是指身份自由而不拥有公民权的人。奴隶则在法律身份上是完全不自由的。这三大等级在当时来看主要是法律身份的不同,而并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划分。


(1)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西周与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不同,并说明这种不同背后反映的政治状况。

1523年至1525年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的理论。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又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或信仰者的心灵之中,是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间,但只是一种世俗的组织,如同政府和家庭一样,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归世俗的政府管理。”


(2)依据材料,概括路德的核心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走向近代社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3)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2020-09-1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

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改组国民党而采取的举措。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2020-10-2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019-02-23更新 | 599次组卷 | 31卷引用:北京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3086次组卷 | 33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国家制度-社会变革-人才培养

材料一在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基于这种差异性的物产种类的多样性,使从事不同生产经营的各原始部落之间,很早就发展起频繁的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又促进了社会分化,并最终迅速地“炸毁”了血缘纽带。奴隶制国家产生,采取以契约性的互补关系为纽带的古典民主政治制度,作为综合多种利益与整合政治秩序的制度手段。

东方国家的社会并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那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内部广泛存在的血缘纽带也并没有被商品经济所“炸毁”。但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功能,包括社会成员的赈灾、水利、管理、安全、自卫的需要是如此迫切,这就使旨在实现这些公共功能的公共组织,即东方专制主义的国家,在商品经济炸毁血缘纽带之前就提前出现了。

——王旭东《先秦史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作者认为古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不同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17-18世纪,英国以金银货币为财富,国家敛积财富并干预经济活动。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规范交易行为。英国经济立法多达250个,几乎所有工商业领域都受制于非常细致的立法,以控制各行业的“自我管制”。政府降低工资以减少成本和增加出口竞争力。

18世纪末期,英国政府认为不应做也不应试图做任何事,应遵循自然秩序、市场自动调节,反对国家干预。18世纪末期,英国妨碍经济发展的旧政策法规逐渐消除。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社会经济进入不稳定时期,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突出,急需解决。

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依托市场经济基础进行国家调控,以政策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英国政府对金融、财政、产业和税收、价格和工资等方面进行指导。以福利手段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扩大政府开支。1932年,英国政府宣布放弃自由贸易,实行进口税,建立帝国特惠制,保护市场。

——苏振芳《英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2)依据材料,概括17世纪以来,英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人才与统治能力、人才与治才几乎成为同义语,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贤才。

19世纪后期,王韬认为:必须要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是具有各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企业家、军人、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员。清政府宣称: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可直接被聘请为书院的专科教师。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拔去奴隶之根性”的新式国民。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北洋政府的《壬戌学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李宜江《我国近代人才观的变迁》

(3)结合材料和所学,对我国“人才观”的演变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2018-05-08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昌平区2018年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罗泰格拉的一个著名的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三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材料四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五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知识即美德。“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的越多,才知道(知道的)越少”。

(1)依据材料一至材料四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

(2)概括指出材料五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哲学思想。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

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

2016-12-13更新 | 1009次组卷 | 2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

材料二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会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约40万;雅典公民总数约4.2万;陪审6000,审判人员501,及产生方式:抽签;表决形式:举手;程序:一审制;罪名:渎神和蛊惑青年。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3)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9 . 相通—相连—相融
材料一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
中国春秋时期的管仲认为法是统一天下的最高标准,这就决定了君主与群臣、高贵者与卑贱者都必须共同遵守。战国时期的慎到从“人性恶”出发,指出“法”是社会最可信赖的客观标准,因而以法治国必定优于圣贤之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对于法律认识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2)阅读以上图片信息,以工业文明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形势紧密相连。结合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发展的史实,回答:中国是如何适应世界形势发展自己的?
2015-06-2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北京昌平高三第二次统练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