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二   马克思上中学时,启蒙运动的精神已在学校传播。校长是他的历史老师,也是他家庭的朋友,被称为“康德哲学专家”。毕业时,马克思在一篇作文中写道:要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马克思认为,康德哲学乃是与法国革命相呼应的思想革命。在康德的哲学世界中,一个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使其意志所遵循的准则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面对时代的转形移步与思想的起承转合,马克思借助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试图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的错误起点拯救出来。

——摘编自【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等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经济、阶级、科技等方面原因。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康德的思想观点,归纳马克思与启蒙思想的关系。请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矢志不渝的思想准则。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帝王庙帝王庙是祭祀传说时代帝王、前朝帝王及有文治武功之名臣的建筑。对传说时代“帝王”的祭祀,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在其传说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所在地举行。北魏皇帝不但对黄帝、帝尧、帝舜等进行祭祀,还对周王朝的政治人物进行祭祀。唐玄宗在都城内修建了祭祀传说时代圣君的庙,但祭祀多在那些帝王的都城所在地。宋代的帝王祭祀主要在其陵墓进行。元代时祭祀地点多在被祭祀者生前重要活动地区。明代是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的真正出现时期。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18位历史人物,包括传说时代圣君,还有夏、商、周、汉、唐、宋、元王朝的开国君主。洪武二十一年,又增加37位名臣从祠于历代帝王庙,这些名臣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徙都北京后,明世宗所建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基本相同。清代沿袭了明代北京城历代帝王庙。顺治二年,历代帝王庙中增加了辽、金、元三代帝王及名臣,还有明代的国君与功臣。乾隆四十九年,依据国家观念、正统理念,乾隆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最后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其祭祀内容发展为全面、系统、完整的国家祭祀,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

从“国家认同”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 . 思想进步不断推动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春秋战国是古代中国社会变动最为激烈的时期,各种不同的思想在互相批评中不断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观点一:“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克己复礼为仁”观点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观点三:“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外,动无非法。”


(1)以上观点分别代表了哪些思想派别?依据材料简要归纳各派别提出的主张。
(2)这种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020-04-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材料:“体育”最初产生起自于“教育”一词,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城邦为争夺领地兵戎相见,军事训练促进了古希腊体育运动的发展,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促进了古代奥运会的产生。

15世纪以后,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以及平等观念的提出,开启了普及教育的大门。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

18世纪以后,生产力巨大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现代竞技运动的公平原则和规则精神确立。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中设置了“体操课”。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20世纪初,我国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

二战后,全球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大众娱乐休闲产业日益发展,现代体育成为时尚性的大众消费文化。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重大契机,中国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人民群众体质不断提高。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以“体育的发展”为主题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
2019-04-23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门头沟区2018年高三一模文综考试历史试题
5 . 归纳法是活化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归为一类。按其归纳的标准,他还可以选择(  )
A.《离骚》B.《石氏星表》
C.《四书章句集注》D.《红楼梦》
6 . 赋役制度

材料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部分内容

序号出处内容
《旧唐书·卷四十八》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旧唐书·卷四十八》(唐德宗)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分行天下,其诏略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
《明史·卷七十八》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徵解,统谓之“地丁”。

(1)从上表列出的史料中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
(2)从以上发展趋势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史料加以说明。
2024-04-3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7 . 景德镇瓷器。

材料一   

                         海上陶瓷之路示意图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密切,永乐二十一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1200多人,这些使臣回国都购买大批瓷器。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同时也开拓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1602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摘编自孙文伟、孙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会原因》等

(1)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景德镇陶瓷以洁净的胎体配以动人的故事,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8世纪欧洲还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

——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在欧洲文明进步方面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带着包括古钢琴在内的诸多西方文明成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才日益密切。利玛窦来到中国后辗转多地,广交仁人志士,了解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明。他的朋友就包括科学家徐光启和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与李之藻结合西方科学和中国实际创作的一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利玛窦还与徐光启一同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明末研究数学之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他就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传播政策、理论与实践历经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78年到1999年)。以对外宣传小组成立为起点,《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一批对外刊物陆续发行。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开始逐渐恢复起来,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外宣思想路线。第二次浪潮(从2000年到2017年),以中国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起点,“央媒”在海外“抢滩登陆”后进一步纵向“深入”海外市场。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已经从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转变成为组织传播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的人际传播”。第三次浪潮以2018年“三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一”为起点,媒体融合步入新阶段,全媒体格局加速发展,国际传播正拉开全球性战略传播格局的重组生态下,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重组的宏大序幕。202153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姜飞、张楠《中国对外传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传播三次浪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积极意义。
2024-04-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法律在两河流域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英国学者萨格斯统计,在迄今所发现的楔形文献中有关法律方面的内容在苏美尔文献中占95%左右。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法典的制定和颁布成为两河流域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乌尔第三王朝国王乌尔纳木颁布的《乌尔纳木法典》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

——摘编自关颖、唐韵娣《欧洲文化源流》

材料三   乌尔第三王朝重视农业、兴建水利,不断扩大国王与寺庙的农庄。一个农庄管理者可拥有十五公顷土地。在劳动力方面,十个城内王室与寺庙占有两万一千多名奴隶。国王舒尔吉在位时九次向外远征,久而久之,阿摩利人威胁着乌尔王朝的独立。公元前2007年,控制着海陆交通的要道。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苏姆阿布姆于此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年,掌握了公社与寺庙的领导权,在军事与政治上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其后,强大的巴比伦王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阁宗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B、C、D.E、F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法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两河流域重视法律建设的目的。
10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材料一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重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他认识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以文德怀柔与抚恤为主,以威服和战争为辅。一旦战争胜利则主动和解,

甚至不惜实行“和亲”政策,以达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怀化对方,增进民族情感,平息战争,推动民族交融。

——摘编自李少玉《浅谈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材料四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
2023-07-2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