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主题内容
A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禅让制井田制郡县制
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郑国渠
C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编户制度租调制两税法
D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科举制
A.AB.BC.CD.D
2 .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禁诛于私家······”

——《韩非子·八经第四十八》

材料二“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故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有度第六》


(1)依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韩非子提出这种主张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中国法的产生过程表明,它是从氏族社会内部生长起来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社会的一种力量。……由于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为宗法制度的推行和宗法思想的流行,提供了丰润而厚实的土壤。宗族—宗法制度与国家制度紧密地揉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中国的传统观念并不排斥法。孔子倡导“礼治”,但也讲“齐之以刑”,“宽猛相济”。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王朝都公布有“法典”,也曾出现过许多执法严明的官吏。但在人们的意识中,法不过是一种作用有限的工具。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宗法社会中,商品经济不发达,专制主义统治和人身依附关系长期存在,人们的法权观念极为淡薄,法律关系也比较单纯,民事法律关系很不发达,民事纠纷的调整以道德伦理为尚,强调调解;“重德轻刑,重义轻利”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又一特点。

——摘编自游绍尹《试论中国法的产生规律》


(2)依据上述材料,从法律文化特点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 . 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到秦统一,希腊从荷马时代到城邦独立自由的终结,我们视为两者的“古典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国封建王权向专制王权发展,到秦统一中国专制王权更转化为大一统专制皇权。大体上同一年代的希腊,带有军事民主主义色彩的王权向贵族共和过渡,更进一步向民主政体过渡。在历史上大体处于同一年代的文明古国,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却显示出如此鲜明的反差,其由安在?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王权的强弱在起点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对外扩张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思想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胡钟达《古典时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比较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典时代”中国和希腊政治制度发展的走向,结合所学分析造成希腊与中国政治制度走向差异的原因。

材料二   晚清上海租界出现的新生活


到民国时期……,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貌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服装类型西装、长袍马褂等
交通工具电车、汽车、马车等
住宅风格洋楼、里弄等
通讯方式电话、电报、邮传等
娱乐方式酒吧、声色犬马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蕴含的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逻辑清晰。

材料三   英国的霸权与近代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没有它的世界霸权。……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一个时代潮流,往往表现为一种新制度的出现,谁能够做到制度创新,谁就走到潮流的最前面。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举例说明17——19世纪英国制度创新的表现。并谈谈你对英国“没有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没有它的世界霸权”这句话的理解。
2019-04-16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顺义区2019年高考二模试卷历史试题
4 .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材料一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到: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1)阅读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饮食特点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这一结论的理解.

材料三   历史上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名字上留有明显外来痕迹大致如下.


由来名称举偶今名
胡系列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番茄、番薯、番椒等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洋葱、洋芋、洋白菜等洋葱、土豆、圆白菜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系列、番系列、洋系列”传入中国的主要时代背景.以“吸纳与兼容”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9-04-16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9届高三高考一模历史试卷
5 . 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到秦统一,希腊从荷马时代到城邦独立自由的终结,我们视为两者的“古典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国封建王权向专制王权发展,到秦统一中国专制王权更转化为大一统专制皇权。大体上同一年代的希腊,带有军事民主主义色彩的王权向贵族共和过渡,更进一步向民主政体过渡。在历史上大体处于同一年代的文明古国,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却显示出如此鲜明的反差,其由安在?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王权的强弱在起点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对外扩张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思想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胡钟达《古典时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比较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典时代”中国和希腊政治制度发展的走向,结合所学分析造成希腊与中国政治制度走向差异的原因

材料二   


晚清上海租界出现的新生活


服装类型西装、长袍马褂等
交通工具电车、汽车、马车等
住宅风格洋楼、里弄等
通讯方式电话、电报、邮传等
娱乐方式酒吧、声色犬马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蕴含的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逻辑清晰。

材料三   英国的霸权与近代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没有它的世界霸权。……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一个时代潮流,往往表现为一种新制度的出现,谁能够做到制度创新,谁就走到潮流的最前面。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举例说明17-19世纪英国制度创新的表现。并谈谈你对英国“没有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没有它的世界霸权”这句话的理解。
2019-04-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顺义区2019届高三第二次统练文综历史试题
6 . 解读、比较、概括是历史学科的三项重要能力。
材料一   1903年,上海英租界的《苏报》先后刊出邹容和章太炎宣传革命排满的文章。租界当局应清政府要求,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先后在租界对“苏报案”进行了七次会审。主审是上海地方官员,原告是清政府,被告是邹章等人。原告和被告都聘请了西洋律师,陪审员是英国领事及公使团。经过七次会审后清政府宣布章、邹二人“阴谋颠覆政府”罪名成立。可公使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判决无效。双方继续对峙了两个月之久。1904年初,公使团方面表示,如果再不结案,就要将在押嫌犯释放。清廷担心竹篮打水,只好再次让步。最后,庭外做出终审判决: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历时将近一年的“苏报案”终于画上了句号。
——《百家讲坛》杂志
材料二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材料三   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新的宪法,之后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写入了宪法;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宪法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写进了宪法。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近代上海租界的司法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不同之处。你如何看待两种不同的表述?
(3)根据材料概括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表现。
2015-03-31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北京顺义区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7 . 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高而尖的山)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交通工具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均乘坐轿子。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外国侨民逐渐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了黄包车,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最多时达到五六万辆。1901年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上海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前期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世界交通大事记
19世纪以前
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畜力、帆船等。动力主要是自然提供的,行驶里程相对较短
1803年
美国人富尔顿造出了一艘蒸汽机轮船,在巴黎塞纳河上试航,轰动一时。
1825年
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永久性公用运输设施,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近代铁路运输业开端
1835年
德国第一条铁路(纽伦堡—菲尔特,6公里)通车
1886年
美国人福特发明了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从此人类进入了汽车时代
1903年
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终于飞上了蓝天,距离虽短,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阅读上表,对世界交通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交通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
2014-04-15更新 | 11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综历史试卷
8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同国家法律的发展建设是不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1800年的美国大选中,当任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落选,共和党候选人杰弗逊当选为新总统,但要到180134日才能正式就职。

18011月,当任总统亚当斯任命42名联邦党人为哥伦比亚特区的治安法官。33日,参议院批准了任命,亚当斯总统连夜签发了对这42名法官的委任状。但由于过于匆忙,有几件委任状未能及时送出。

34日,新总统杰弗逊就职。为了防止对立党派的人就职,他一上任便命令他的国务卿麦迪逊扣发了这些尚未发出的委任状。马伯里就是被扣发委任状的人之一。

为此,马伯里对麦迪逊提起诉讼,依据国会通过的《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请求联邦最高法院向麦迪逊发出执行命令,发给他委任状。但根据宪法规定,联邦最高法院没有对此案的初审受理权,马伯里应当去联邦地方法院控告麦迪逊,如果最高法院执行《1789 年司法条例》第13款,那就等于公开承认国会可以任意扩大宪法明确授予最高法院的权力。因此,法官宣布:《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违宪,予以取消。这是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一次宣布联邦法律违宪,确立了最高司法机构解释宪法的权威。

——摘编自王妹苏 顾盈颖《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1)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角度,对上面的案例做出历史解释。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剧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法典的认识。
2023-11-1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经济生活变迁

材料一   1720—1800年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颔占世界总额比例折线图

——依据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整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各国对外贸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工业革命前

古典金本位时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当代

亚欧间长期存在贵金属流动,后扩展到美洲

主要局限在先进工业国家

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制之外

世界各国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

货币流量较低

资本中等水平流量

空前的资本总流量

日交易和周交易

24小时交易开始

同步的24小时交易

商人和银行网络开始发展起来

银行间网络出现,政府之间协议构建金本位

跨国银行重新出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

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广泛的国际监督和管制

——依据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整理

(2)依据材料二归纳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简析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2023-12-2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制度与时代

材料一:汉朝从武帝(设立中朝)以后,宰相就渐渐失其实权……(曹)魏朝建国之初,置了一个秘书省(后改为中书省),于是中书亲而尚书疏。南北朝以后,因侍中(门下省负责人)常在禁近,时时参与机务,于是实权又移于门下省。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机要是在中书、门下省的,尚书不过执行政务罢了。到唐朝,就用三省的长官作为丞相,中书面授机务,门下省掌封驳,尚书承而行之。中叶以后,所谓翰林学士,和天子十分亲近,又渐渐的握起实权来……明清时期的殿阁,也不外此理。

——吕思勉《大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并任选两个时期加以说明。

材料二: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2)根据材料二,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2023-10-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