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书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2023-12-20更新 | 226次组卷 | 84卷引用:天津市东丽区四合庄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整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jio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郡(hu)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开发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经济有哪些新现象,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与材料二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72年,李鸿章提出了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想法:“若从此中国轮船畅行,闽沪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拟先行试办招商,为官商浃洽地步,俟机器局商船造成,即随时添入,推广通行。”下列项中,对该企业解读正确的有(     
①李鸿章创办该企业旨在“求富”,挽救国家危亡
②该企业属于近代官督商办企业,并且发行了股票
③该企业属于军事工业,是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④其创办开拓了市场,标志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如表为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注:设1821年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为100),据表可知,当地(        
年份银钱比价指数农产品零售物价指数手工业零售物价指数
1821年100100100
1843年130.897.7101.2
1845年159.998.8104.2
1850年176.1112.2120.7
A.白银价格不断走低B.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入增长快
C.小农经济逐渐解体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受阻
2023-04-14更新 | 330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实现了完全货币形式征收赋税
C.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23-03-08更新 | 140次组卷 | 100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     
A.甲—墨、乙—法、丙—儒、丁—道B.甲—儒、乙—法、丙—道、丁—墨
C.甲—道、乙—法、丙—儒、丁—墨D.甲—墨、乙—法、丙—道、丁—儒
2023-01-14更新 | 151次组卷 | 65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都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双方只是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上不同而已。他们是同路人,而不是敌对者。将革命与改良视为完全对立的两极,是不可取的。在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既有路径分歧的一面,又有互为促进和声援的另一面。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变革,但这一和平路径是有前提条件的。近代中国不存在这一条件,旧秩序的顽强抵抗,使得新秩序难以以和平渐进的方式产生。

——摘编自王建朗《再议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根据材料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高一下·江苏南通·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B

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C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青铜农具在夏朝已经得到普及

D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解决了封建地主阶级财产分配上的矛盾

A.AB.BC.CD.D
2022-10-15更新 | 417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二   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下面是对少数民族政权与宋关系的梳理,与表中序号顺序相对应的是
少数民族政权主要关系
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提供“岁赐”
维持已有边界,与北宋以兄弟相称
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其提供“岁贡”
占领临安,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A.①辽            ②西夏          ③元            ④金
B.①西夏        ②金             ③辽            ④元
C.①辽            ②元             ③西夏        ④金
D.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