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新兴资本主义的阻碍越来越突现。启蒙思想家认为,社会停止不前,人民思想落后,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与封建势力的存在,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利用理性和科学,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消除迷信。启蒙运动由此应运而生。作为欧洲历史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摘编自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主要以文化革新实现社会思想的全面而彻底的改造。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中华民国的建立只是资产阶级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脉络,而涉及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社会思维等方面的工作并未健全建立。这一时期,中国仍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倡导民主、科学,意在解放人们的思想,完成思想变革。

——摘编自闫改凤《浅析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启蒙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混合政体在理念上则凸显对“周政”和“秦政”优势的正当继承。但这种以血缘和硬实力为基础的平衡缺乏稳定性和韧性。……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摘编自《潘妮妮:汉初混合政体与儒家制度化的“间隙显现”——中华帝国初期政治发展的一种观察视角》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武帝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元代行省制度的什么特点?据此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2024-05-3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获得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英国竭力扶植犹太人复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转而“限制犹太移民获得土地,并预想通过一个特殊的协议最后建立一个与英国有联系的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二战以后,英国在中东的利益遭到美国的侵犯。19472月,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并且预料由于苏联的反对,联合国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有关委任统治结束后巴勒斯坦未来的计划不会在联合国大会得到2/3的多数投票通过,英国会被要求继续委任统治……美国是最早谴责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的国家……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认识到中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于是把这个地区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上来,具体措施之一就是拉拢犹太复国主义者,使之成为遏制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工具。

——摘编自贺雅琴《二战后初期美英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争夺——美英苏对以色列建国问题的影响》

材料二   1947514日,联合国讨论巴勒斯坦问题特别会议结束前一天,苏联代表葛罗米柯作了长篇发言。他的发言表明,苏联在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上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转变为支持建立犹太国。苏联为什么突然在巴勒斯坦政策上发生转变呢?原因之一是苏联认为以色列具有亲苏倾向,因为当时以色列移民中的大多数都是东欧和苏联的犹太移民,苏联认为支持以色列建国,以色列可能会支持苏联,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苏联希望利用以色列来打击阿拉伯国家中的亲西方统治集团,削弱美国势力。

——摘编自和婷《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美两国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的目的是否实现,并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内要求政府救回侨民与战俘的民众很多,他们对政府的不作为政策非常不满。为此,美国请求当时在日内瓦开会的英国驻华代办杜维廉向中国代表团说明,美方准备在中国留美学生、学者出境问题上作出相当程度的让步,以换取美国侨民的遣返。于是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进行了四次大使级会谈、两次领事级会谈。双方会谈的具体成果,除双方互换已知侨民和战俘名单,请求查找下落之外,中国方面允许6名美国侨民出境,而美方答应交出15名可以离境的中国留学生名单。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美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打开了一条表达意见的通道”。尽管美国一再强调此类接触不涉及外交承认,但美国首先向中国发出外交谈判的讯息就表明它的对华政策并非如其宣称的那样坚如磐石,在双方存在重叠利益,需要双方谈判并作出一定的妥协的情况下,美国与中国一样不会放弃这种已建立起来的接触渠道。对中国来说,日内瓦会议除了展示新中国的外交力量之外,也增长了与西方国家尤其是与美国打交道的外交经验。

——摘编自王娟娟《接触与对话: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关系的现实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接触与对话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接触与对话的意义。
2024-05-1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承德市部分示范性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庄园使仓惶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旱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编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材料二:世族庄园在唐代以前为数众多,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最尊贵的世家大族”“不得不落到新兴军阀的统治之下”,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中唐以后,通过市场化的土地交易,富民庄园方兴未艾。作为劳动力的“无田小民”,与庄园主之间经过协商与谈判,形成“明立要契”的租佃关系。这些佃农虽然仍是庄园的劳动人口,但已经不再以“奴婢”称之。中唐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庄园产品剩余增加和交易盛行,庄园的经营功能逐步完善,农副产品的交易范围扩大。

——摘编自崔永盛《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南朝庄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庄园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庄园经济对古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2024-05-1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中叶,鉴于加纳王国经济衰敝以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孙迪亚塔建立马里帝国后,利用尼日尔河上游谷地的灌溉条件,扩大耕地并引进棉花种植和棉纺技术。全国政权和兵权都在国王个人名义下,由中央控制,各级官吏也由国王任命。继任的君主将九万步兵分布于全国,以掌控全境商路,还建立了精悍的万人骑兵队。来自印度洋的子安贝被作为流通货币引入国内贸易中,这既可以增加税收,还利于粮食与其他货物之间的交易。14世纪,快速崛起的马里引起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高度关注。

——摘编自郑家馨《十三—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等

材料二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称:“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见自觉的历史的光明。”之后不少欧洲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非洲文明属于外来文明,认为非洲文明是由含米特人所创造的,而含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或称白种人、高加索人种)。

——摘编自汪二款《非洲古代文明历史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里帝国崛起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因为大洋阻隔,美洲处在与其他地区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孤立性特别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印第安人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财富,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从农业文明发展角度来说,他们创造了独特的美洲文明。

——摘编自孙兴杰、刘德斌《巴西:翩翩起舞的桑巴》

材料二   关于跨太平洋贸易的传统研究中,拉丁美洲殖民地被认为是一个提供白银的地方,并因此推动了全球贸易。事实上,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与拉丁美洲早期的商业与文化交流的历史时,拉丁美洲对中国有自己的需求,这种物的交换需求使得殖民地墨西哥寻找到了新的美学和身份属性,新的口味与时尚在东西互动中产生。中国瓷器在墨西哥地区风靡,这激发了西班牙陶工在墨西哥殖民地模仿这些瓷器生产本土瓷器,但由于陶工并不了解瓷器上图案的特殊含义,所以,他们在复制这些图案时,花和植物都被大大简化,他们用墨西哥最出名的玛瑙花或大丽菊替代中国具有美好寓意的各类花样;用墨西哥的仙人掌和本地绿咬鹃(长着长长的彩色羽尾的小鸟)代替了中国传统图案中仙鹤与山石的组合(如下图)。

中国原版墨西哥翻版

缠枝莲花纹

大丽菊

缠枝牡丹纹

玛瑙花

仙鹤+山石

仙鹤+仙人掌

——摘编自刘凡、张都、田沁园《16—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墨西哥瓷器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印第安人“创造了独特的美洲文明”,并任意举出两例他们的文明成就。
(2)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拉丁美洲文化发展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2024-05-3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国际人口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下表所示为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

时期概况
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和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域扩散、分居到非洲南部
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前期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

——摘编自李宏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围绕“中国式的现代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借债人可以通过宅舍、田地甚至是牛羊、粮食等进行质押借贷。此外,借债人还可以通过保证人担保的方式借贷。唐代政府规定过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如果利息超过本金后再计息索债,或者计复利(民间称“驴打滚利”),则政府不予承认和保护。《唐律疏议》对于借款违约的情况作了详细规定。唐代政府禁止郡县官僚私人放贷,天宝九年(750年)政府下令;如郡县官僚放贷取利则先予免职,放贷所获收益收归政府;禁止家庭成员私自抵押家产借款以及向入境少数民族放贷。

——摘编自李莹、张兴胜《唐代的民间借贷》

材料二   宋代政府鼓励民间私人放贷,比如在灾荒之年,政府一般不进行放贷,而是通过私人放贷来帮助小农渡过难关。针对民间借贷行为中的高利贷、违法借贷行为,宋代政府则不断规范并进行限制打压。宋代民间借贷关系已经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小农为借贷的主要群体,地主则为放贷的主要群体。商人、手工业者从事借贷活动的情况也非常多见。宋代有“京债”一说,指的是官员被任命后,在京师置办行装、支付旅费等借贷活动。还有部分退职官员由于俸禄降低,只好典当衣物、租借耕牛,自己从事农业生产来补贴家用。

——摘编自杨瑞璟《宋代民间借贷的特点与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唐代,宋代民间借贷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