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小范围的,污染源较少,往往可以由一国政府独立解决。70-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70年代后半期,美国积极倡议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创立国际环境机构并提供大量环境援助。80-9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政策由积极合作转为消极对抗,90年代初再次进行了调整。1996年,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措施保护海龟繁殖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的大虾。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

日本在1991年主持召开亚太环境会议,表示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加强亚太各国之间合作,全力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与此同时,日本又不顾国际舆论向海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欧洲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地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环境合作。欧盟在对外环境政策上有系统全面的框架,但内部政策执行时困难重重,如德国和瑞典积极促进欧盟实行较高的环境标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则表示反对。

——摘编自房乐宪等《美日欧环境外交政策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日、欧的环境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环境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2024-01-26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篇章一 贸易之河

17世纪时,有人宣称,“在海上航行的最伟大的船来到伦敦,在其最中心的地方卸货”;这些船只,“或者带来货物,或者带走货物,都是这个世界所能给伦敦,或者伦敦所能给这个世界的,最好的商品”。17世纪末期,伦敦的码头已在处理英国80%的出口贸易、69%的进口贸易。一位外国旅客观察到有1400艘大船停在伦敦桥和格雷夫森德之间,“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较小的船,几乎数不清,它们不停地来来去去,覆盖了整个河面”。有人告诉他,“有超过60万人睡在河上”——这应该是当时欧洲住在河上的人口的最高数字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货物都在伦敦开始和结束自己的旅程。有一些吃水浅的船逆流而上,把货物一直运到牛津及更远的地方。“西部驳船”——人们这样称呼它们——全年在伦敦和牛津之间穿梭着。

篇章二 地狱之河

19世纪中期时,伦敦所有的下水道都在流入泰晤士河,在城市居民中间滋生了流行性疾病。因为生产煤气的过程需要使用水,无数的小型煤气加工厂在河两岸建了起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则被排进了泰晤士河——副产品包括使用过的石灰、氨、氰化物和碳酸等,这些对任何海洋生物来说,都不是有益的。世界上最大城市的粪便和垃圾,流进了泰晤士河。300 万人使用过的污水在潮汐中冒泡——泰晤士河变成了一条巨大的、敞开的下水道,用那位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雷利的话来说,泰晤士河已经变成了“散发着无法形容、难以忍受的恐怖气息的地狱之河”。

——摘编自彼得·阿德罗依德《泰晤士:大河大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篇章,谈谈你对泰晤士河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制度中,“天下大同,四海一家”是它的终极情怀。正是在这种治理结构的文明导向下,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大一统的治理理念和天下观。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朝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西汉董仲舒所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由此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莫不以文化上的中华自居,寻求与华夏先祖的渊源,以此来保证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如匈奴人刘渊以“汉氏之甥”身份入主中原,开启了少数部族继承“大一统”的先河,而后鲜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均无不如此。

——摘编自李伟《国家治理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里存在着以采邑制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广大民众的效忠感情只是指向其直接依附的领主,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而非全国性、全民族性。……在各世俗的封建国家内部,人们尚未形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以及忠诚与热爱祖国的公民意识。

——摘编自张涛华《论欧洲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一统”观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西欧在民族观和国家观方面的不同,并谈谈你对国家观和民族观的看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巴黎和会、1921年华盛顿会议、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都曾提出收回关税主权,但全部失败了。直至基本完成全国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展开谈判,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美国出于种种利益上的考虑,承认从192921日起中国实行关税自主。随后,法国、英国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条约,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政策。在此过程中,中国工人阶级、商人、青年学生等组织活动以声援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所实施的关税自主政策,提高了进口关税,降低了出口商品的税率,1927年到1931年,每年的关税收入分别是107089330元、128274076元、238101285元、281405583元、383404217元。1916年关税收支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

——摘编自咎金生《简评二三十年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政策》

材料二   新中国第一部《进出口税则》(1951年)规定平均关税为52.9%,在改革开放前的27年间,中国曾对关税税率进行过19次调整,但始终未降低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改革开放后,我国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关税税率,从1986年到1991年,累计调低83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到1992年自主降低关税前,我国关税的平均税率为47.2%。1992年我国第一次自主降税,关税总水平下降到39.9%,第二次自主降税至36.4%,第三次自主降税至16.7%,200111日为15.3%,2002年为12%,2005年为9.9%。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的因素,并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税变化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关税发展的认识。
2024-07-07更新 | 2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以前,世界上早已存在一些国际贸易的洲际网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横跨欧亚大陆,把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地区——中国、印度、地中海世界——连接了起来,成为当时世界上路程最远、历时最长同时意义也最重要的国际商道。在15世纪之前,虽然已经有一些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地区性市场网络建立起来,这些局部网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苏伊士地峡相互连接,但是这种连接相当松散,尚未能将世界主要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李伯重《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网络》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工业化进程使得各国对廉价原材与出口市场的需求极大提升,全球殖民地再一次开启快速扩张,同时亚洲多国在武力压迫下签署不平等条约被迫打开市场。亚洲诸国主要作为欧洲的出口市场,而拉丁美洲、非洲各国廉价原材料供应国的地位进一步加深。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欧美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20世纪初期,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摘编自王涵、贾萧君等《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的贸易变化从历史看贸易体系变化系列之二》等

材料三   二战后经历较长的和平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促使国际贸易有以下主要变化: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以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期以来国际贸易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国际贸易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024-09-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青桐鸣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秦时,苻坚颠覆了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不仅提出“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还指出:“朕方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在此思想指导下,苻坚欲以柔性政策取代兵戈实现族际征服,对胡族首领如慕容垂等予以厚待,并将以王猛为代表的非氐族势力纳入前秦统治阶层,在王猛等的推动下前秦政权逐渐成为五胡之中唯一的集权国家。

——摘编自袁宝龙《从国家兴衰看前秦民族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唐朝初期,政府在通过武力征服稽胡、党项等民族的同时,还通过分化、打击等手段逐步瓦解突厥等势力,既巩固了边疆安全,扩大了国家疆域,也给少数民族带来了诸多不幸和灾难。唐政府在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思想指导下,对周边民族以宽和团结的政策,并得到各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政府还总结了历代的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广设羁縻都督府、州,由中央政府授予少数民族首领都督、刺史等职,以管理本民族事务;在重要地区则设都护府,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领导。唐政府还给少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如:朝贡后,回赐给其锦袍金带、粮食和田地,赐予李姓,留宿卫等。此外,唐政府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大规模实行“和亲”政策和“互市”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和各少数民族的联系。

——摘编自王炼炼《唐宋王朝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苻坚的民族政策形成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前秦和唐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2024-08-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时期,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天人合一”思想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给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他还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形成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这种神化了的儒学失去了早期儒学的生动活泼的理论思维,而成为精神压迫的独断主义。

材料二:宋代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并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他们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如朱熹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理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在一些政治家和志士仁人身上也发出了光芒。如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土牢里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三:时代的震荡迫使明清之际的大儒对理学做出多方面的反省。王夫之提出了“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主张,力图复兴经学;顾炎武则批评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人们愈加倾向于朱熹格物、专研经典的趋实作风,而对于王学末流沾染禅氏习气略感不满,并从明亡的反思中,意识到理学之中掺杂佛老成分的危害。随着学风的转变,学者转向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出于对经典的维护,对先圣的推崇,他们力图弄清孔孟的原意,恢复经典本义,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成为主要治学方法。

——摘编自李汉兴《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董仲舒儒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理学反思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2024-08-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回顾从秦汉到近代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包含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其最基本的条件就在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自周初提出“敬德保民”或“敬天保民”的思想,之后发展为“民本”“重民”思想,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纵观思想文化史,兼综融合是其重要精神和传统。这样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以高度的凝聚力、坚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协同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也体现了思想文化对大一统社会的作用力。

——摘编自丁德科《略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   《大清一统志》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历经多次编修。康熙皇帝在给编修人员的谕旨中强调,要做到“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乾隆皇帝诏令纂修的“皇朝三通”,即《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一改“三通”以《禹贡》九州为纲的地理撰述格局,转而以当时的行政区划为编次,旨在展现清前期“非禹迹所能限”的辽阔疆域和“圣朝无外之治”。雍正皇帝认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早在《大清律例》制定之前,清王朝就将所行律令“颁行天下”,令外藩蒙古以及新归附的各地区民众晓谕遵行。全国大致统一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治理,施以教化,树之风声,“俾荒服之人,成昭法守,斯尤大同之郅治”。

——摘编自娄梦然《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大一统”的内涵及维护“大一统”的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及实践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路建设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如同布罗代尔所说:“历史,从来都是在道路的两旁生根发芽的。”19世纪德国的铁路建设对德国工业化的作用溢于言表,既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刺激了煤炭、钢铁、机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到1852年,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建立起来,它以独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有的生活习俗,例如人口流动变得更加方便与频繁,子女日益脱离大家庭而变得愈加独立,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挑战,也让生活在城市的人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统一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壮大了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又推动了小德国地区同普鲁士经济一体化,普鲁士通过控制全德铁路网而成为德国诸邦中的领军人物,从而带动了德国的工业化,并且使德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摘编自谢祥凤《试论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在工业化的作用》

材料二   侨界领袖陈嘉庚曾在抗战结束后,就提出了铁路建设方案:一方面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利用本国生产的原料,可节省费用。1950年,陈嘉庚表示福建人民“困苦难可言喻”与当地“未有一寸铁路”关系密切。“鹰厦铁路的通车,对于开发福建富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巨大作用。”他注重海堤建设,认为它有助于厦门的长远发展,还把厦门岛与陆地连接成半岛,将厦门港口与铁路相联动,充分发挥铁路的枢纽作用。在杏集海堤的建设中,面对苏联专家的意见,他则从厦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发挥地利的优势。陈嘉庚从国家基础建设、交通体系发展的整体出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他的推动下,1956年建成的鹰厦铁路,结束了福建省“手无寸铁”的历史。

——摘编自谭小伟《陈嘉庚与新中国铁路建设——以鹰厦铁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鹰厦铁路的建设中概括陈嘉庚的铁路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铁路建设的认识。
2024-05-3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中,东西方国家搁置政治和意识形态争议,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60余个国家6万余名科学家参与了此次科技合作,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考察,搜集、共享了大量科学数据和信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盛会也掺杂了各国的政治意图。美国利用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为其发射人造地 球卫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利用此次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南极科研活动实现对南极的国际共管,维持美国在南极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如在美国政府研究使用卫星侦察苏联情报的同时,美国科学家也采取行动,将卫星发射项目纳入国际地球物理年科研活动。

——摘编自潘迎春等《美国在外交中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利用——以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为例》

材料二 苏联科学院认为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有利于“展示苏联的科学成就,提高苏联的国际科学权威”等。1957年,苏联《真理报》的评论称,地球物理是特别“适合国际合作和值得竞争的研究”。据苏联科学院统计,从1955年到1958年9月,苏联政府为“国 际地球物理年”投入资金高达4.86亿卢布。“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开展不仅促进了科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20世纪50年代美苏关系,并留下重要的国际关系遗产。第一,达成了和平利用南极并在 此进行国际合作的机制,避免了冷战扩展到南极和南极的军事化。第二,科学家达成的有关太空研究的合作规则,为美苏在太空研究上继续合作提供了基础。

——摘编自史宏飞《冷战期间的美苏科学合作与竞以“国际地球物理年”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研究具有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双重属性”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