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目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适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朝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024-05-24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民族主义的戴高乐主义是沿着法兰西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运行的,它内涵三个方面的因素:比族和民族独立;法国的大国地位,“多国欧洲”的欧洲观念。在戴高乐的词汇里,“伟大”一词有着特殊意义,含义非常广泛。他在战后为法国所做的事,都是为了使法国能其为“伟大”的法国。比如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积极推动中法建交;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等。

同时,戴高乐也非常明确,从哲学体系、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看,法国完全属于西方。他要求在大西洋联盟内拥有与美国等大国相等的权益与地位,他要求有直接同苏联对话的权利,并且致力于同苏联发展合作关系,他努力使法国成为一个拥有自己的独立核力量的核大国,等等,这一切一点儿都不影响法国是西方世界的一员。这类保证也是他多次声明过的。

——摘编自陈乐民《戴高乐主义和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戴高乐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戴高乐主义进行评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外交被视为外交工作一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这一时期文化外交实施“一边倒”政策,民间文化交流作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的重要手段表现活跃。由于国内外形势严峻。此时文化外交以政治与革命为中心。以宣传中国革命成果为主要目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文艺演出、杂技等单向对外宣传。到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外交一度停顿。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外交进入新时期,成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外交并由政府统筹,交流对象遍布世界五大洲。交流渠道不仅有官方,各部门,各地方也积极参与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到20世纪末,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进入21世纪后,文化外交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根支柱,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外交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未,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等都推动了中外高端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建设平台,更提升中国文化领域开放水平、努力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达共同体。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变法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说明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变法时期教育改革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2024-05-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列宁颁布的第一部苏维埃宪法废除了私有制,宣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这部宪法中得到保障,选举和罢免是人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还赋予人们出版、集会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摘编自邢晨晓《列宁宪法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53年底,毛泽东一行乘专列离京,前往杭州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了做好“立国安邦”这件大事,毛泽东和起草小组一头钻进了宪法堆里,阅读、钻研各国宪法。虽然在起草过程中困难重重,反反复复,几易其稿,但毛泽东仍主张坚持实事求是、简单明了。毛泽东说,“除总纲外,其他各章都写得比较简单。文字尽量通俗易懂,便于群众了解和掌握。”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了社论号召开展广泛讨论。一场轰轰烈烈的宪法草案讨论随即遍及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宪法学界编写了30多本小册子,全国各地成立了各种机构来引导宪法草案的讨论,这为人民更好地认识宪法打下了基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8年苏维埃宪法颁布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说明宪法的起草过程有什么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鸿章的主要工业布局行为图

——摘编自刘静 《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 论题正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1-20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针对德、意等轴心国对同盟国大西洋海上交通线的破坏,英国、英国、加拿大等同盟国从1939年起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护航作战。盟军的护航作战遍及北大西洋、中大西洋、南大西洋、大西洋西和大西洋东五条主要航线,甚至延伸至与大西洋相连接的大洋和众多海域。至1943年,英、英等国投入的兵力有航空母舰、各种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舰、扫雷舰、飞机等各种兵力密切配合,提高了护航效能。

——摘编自王金华、张雨萍《二战时期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研究》

材料二   1943年,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发表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否则会产生有害的心理效应。面对英、苏的冷淡和拒绝,我国政府提出:如果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同意中、美、英、苏四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改编自《傅乘常日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2024-01-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材料   清代新疆屯田主要有兵屯、民屯两种,另外还有回屯、旗屯、犯屯等不同类型。兵屯,主要由绿营兵从事屯种。民屯,又叫户屯,官府在陕甘地区招募贫苦农民,提供车辆、口粮,并有计划地组织迁移,到达新疆后还借给其口粮、住房以及土地、籽种和牛具。以八旗闲散兵丁为劳动力的屯田形式,即是“旗屯”。犯屯的劳动者由各地押解到新疆的各类犯人组成。“回屯”是政府将居住在天山南路的部分维吾尔族农户移到天山北路伊犁盆地进行屯垦。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为屯田的初始阶段,多直接服务军事行动,时断时续,全部属于兵屯。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六十年(1795年)为兴盛阶段,该阶段民屯、回屯、旗屯、犯屯渐以推广,尤其是民屯。从嘉庆元年(1796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为艰难维持时期,嘉庆末道光初,南疆发生了大规模的张格尔之乱,通过勘定叛乱,道光帝觉得“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深刻认识到屯田的重要性,大量招募内地民户屯田新疆。从同治三年186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为复兴阶段。1887年,首任甘肃新疆巡抚刘锦堂对旧有之屯田制度进行了变革。

——摘编自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等资料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康乾时期和晚清在新疆屯田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新疆屯田的作用。
2023-12-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清政府引进了西方律师制度,一些有识之士开设律师研究班,培养本国律师。1912 年,北洋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律师单行法规,中国律师制度由此正式建立。

材料二


北详政府的律师法规南京国民政府的律师立法
律师资格认定以学历为主要标准;“满20岁以上之民国男子”除学历外,突出司法经历在免试中的重要性;允许女子充任律师。
律师义务强化律师的义务:律师业务范围,由诉讼代理扩展到非诉讼业务。进一步强化律师的义务,加强对律师的监控。
律师惩戒制度对律师实行司法监督与行业管理的双亚管理体创,确立律师行业的自治管理如织—一律师公会的合法地位。建立完善的律师惩戒制度;弱伦律师公会的权能。
外籍律师管理领事裁判权国律师出庭无暂行孝程。外国律师必须遵守中国有关一切法律法令,使用中国文字提交文件,法庭上使用中国语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秀兰《中国近代律师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律师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律师法。
2024-01-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帝国与后金的辽东战事成为朝野热门话题的时候,袁崇焕每遇退伍老兵就好与其谈论边塞兵事。久之,就成了官场中的辽东通。他也认为自己有守边关之才能。

1621年,在辽东布防的袁崇焕反对保守谨慎,主张在山海关外第一卫驻军,同时新建宁远城,以便有效保证关外数百里国土。1625年,高第经略辽东放弃原有宁锦防线,袁崇焕愤怒声言:“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3月,努尔哈赤在孤悬山海关200里外的宁远城下与袁崇焕兵戎相见。袁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官兵感动,全城军民同仇敌忾,在宁远城下大败后金。时人评曰“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袁崇焕借机重建宁锦防线,布防抗清卓有成效。

其去世一百五十多年后,清乾隆帝评袁崇焕“素与我朝为难”,但毕竟“忠于其君”,可惜无人嘉勉“深可悯恻”。清末梁启超写下《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以“生死系一国存亡”之语为袁崇焕盖棺定论。

——摘编自郭晔旻《名将诞生——宁远与锦州的光辉时刻》

(1)根据材料概括袁崇焕“布防抗清卓有成效”的原因。
(2)乾隆帝与梁启超对袁崇焕评价的侧重有何不同,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024-06-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