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建立了英国第一个工厂,标志着工厂制度正式诞生。在随后的20年里,工厂制度在英国逐渐普遍起来。到1788年,英国已经建立143家纺纱工厂。1840年英国工人的平均生产效率已经达到1770年的20倍。

材料二   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企业中,即在工厂中,我们始终可以见到一种简单协作,也就是说,好几台相同的工作机(暂且把工人撇开不谈),同时地和共同地在一个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在农业机器化的地方,农民面临与奄奄一息的家庭手工业同样的命运。旧社会最牢固的基础,与农民一起被消灭掉了。农村中“剩余”下来的农民和雇佣工人,纷纷流入城市。“机器使体力成为多余的了……这种代替劳动和劳动者的强有力的手段,立刻变成一种不分男女老幼,把工人家庭一切成员都归资本直接支配,从而增加雇佣工人人数的手段。”工厂里的强制劳动不仅侵犯了孩童爱好游戏的权利,而且还排挤了自由的家务劳动,这种家务劳动原来是工人家庭本身需要的。

——摘编自【德】卡尔·考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88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近代工厂制度建立的意义。
2 . 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023-05-18更新 | 1041次组卷 | 2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俄国国内反动势力的平息以及国外武装干涉的覆灭,以“管控”为主要特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国内外的现实情况。而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年至1920年这三年时间里致使普通民众的生活极端困苦,特别是农民这一群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粮食收集制”,不仅收走了农民的余粮,甚至连农民的一部分口粮也强制征收了,广大农民对此苦不堪言。1921年,苏维埃俄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俄国由此转向发展国民经济的新道路。面对当时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人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实际,积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为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及实施奠定基础。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以发展农业为序幕,把工业的振兴发展作为目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即通过商业关系这个中介持续带动苏俄(联)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积极主动地去开垦新的耕地,扩大种植面积,进行家畜饲养,实现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苏俄(联)重工业也恢复了增长,重工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轻工业得到发展,工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国家金融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卢布保持长期的稳定,也有助于国家经济的长足发展。新经济政策废除了禁止贸易的规定。因为禁止贸易,实行计划配给制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背弃苏维埃俄国实际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苏俄(联)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广虎《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及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
2024-06-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
2024-05-07更新 | 320次组卷 | 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
2023·辽宁·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啕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
2023-09-15更新 | 2013次组卷 | 11卷引用:押第17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特征之一。在上古时期,封国之间公、侯、伯、子、男;贵族之间公、卿、大夫、士等的社会资源配备,包括宫室、车旗、舆服、器用之类都按照所谓的“命”来安排。《天子建州》记载,周王室派周公阅到鲁国使聘,鲁国招待之物中熬稻、熬黍象征着文治,虎形盐巴则意味着武功……每当新的统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便着手礼乐制度建设,历代都有所谓“议礼”,即通过礼制大讨论,制定符合本朝的礼乐大典……儒家被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其“尊尊亲亲”的根本特点也转化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法则。唐代的刑书有律、令、格、式四种,其中的“令”就是“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的行用范围不限于中国本土,当礼仪制度在中国本土出现缺失时,“礼失而求诸野”,在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地区还可见到中国传统古礼的遗踪,比如朝鲜半岛、日本部分地区还保留有冠礼,东南亚部分地区还保留藉田礼,等等。

——摘编自柳诒辉《中国礼俗史发凡》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特点的成因。
2023-05-16更新 | 166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黑龙江、吉林专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周边众多民族,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秦王朝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3郡,汉王朝则在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酒泉等郡。边之郡县,既任命汉族的官员,谓之以流官治其土,又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谓之以土官治其民。鉴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边郡之税一般无定制定额,甚至可以减免,夷首领也只需解纳土贡。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成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各民族结友好关系。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以德治为主,主张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反对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叔,并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在平定突厥后,唐王朝在其原地设置府州,以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被不断推广,以数属摩府州遍布于唐王朝各边疆民族地区。

——编自李饮《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2022-08-16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根,那之后,便向四面八方传播。正象(像)农业革命以部落取代狩猎社会那样,现在部落社会又为文明所取代。在部落文化到达欧亚的边缘地区时,欧亚中心地区的部落文化正在被文明所取代。随着文明从大河流域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并跨越邻近的野蛮地区,这一取代过程不可抗拒地继续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文明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早期文明地域分布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明是如何对外传播的,概括指出古代文明传播的基本方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