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建立了英国第一个工厂,标志着工厂制度正式诞生。在随后的20年里,工厂制度在英国逐渐普遍起来。到1788年,英国已经建立143家纺纱工厂。1840年英国工人的平均生产效率已经达到1770年的20倍。

材料二   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企业中,即在工厂中,我们始终可以见到一种简单协作,也就是说,好几台相同的工作机(暂且把工人撇开不谈),同时地和共同地在一个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在农业机器化的地方,农民面临与奄奄一息的家庭手工业同样的命运。旧社会最牢固的基础,与农民一起被消灭掉了。农村中“剩余”下来的农民和雇佣工人,纷纷流入城市。“机器使体力成为多余的了……这种代替劳动和劳动者的强有力的手段,立刻变成一种不分男女老幼,把工人家庭一切成员都归资本直接支配,从而增加雇佣工人人数的手段。”工厂里的强制劳动不仅侵犯了孩童爱好游戏的权利,而且还排挤了自由的家务劳动,这种家务劳动原来是工人家庭本身需要的。

——摘编自【德】卡尔·考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88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近代工厂制度建立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789年7月,法国制宪议会着手制定宪法,1791年9月宪法生效。该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此可见,该宪法的特点是(     
A.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要求B.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注重捍卫既有的革命成果D.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今日更新 | 41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英国商人雇用荷兰船只承运海外贸易的现象司空见惯,数量众多的荷兰商船游弋在英国的贸易区域,对英国的贸易和军事而言绝非益事。随着殖民地贸易兴起,英国允许外国船只参与英国贸易,但授予英国商船优先权。17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地经济渐成规模,这为1651年《航海条例》的出台奠定了基础。《航海条例》数次强调进出口贸易必须使用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船及船员,禁止外国商人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合法经营渔业,如若违反则没收其货物及商船。此后,一系列用以规范和阐明英国船只特权及财产转让权的法令都被冠以航海法令的名称,“这些法规起源于国家政策,其目的是增加英国航运业的收入,并为国家海军提供海员,同时成为岛屿帝国的天然堡垒。”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海事法令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海事法令实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95 年6 月,康有为在上书光绪皇帝时提出了设议郎的主张,表达了对议会制度的构想。 他从“先王之治天下,无不与民共之”立论,回顾了中国古代帝王“同忧共患,结合民志”的措施,主张学习汉代,通过地方乡贤和官员推选并由皇帝裁定议郎人选。 当选的议郎入值武英殿,随时准备接受皇帝的质询,并得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遇到国家内外重大政务和筹饷事宜,则由议郎集中会议,并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意见形成决议。 议郎一年一任,但民众满意的可以继续留任。

——据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议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康有为议郎制度设计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810月,统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通过多边多轮会议,最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法国获得阿尔萨斯的大部分领土,确认法国占领的洛林的梅林、图尔、凡尔登三个主教区归法国占有,法国拥有永久驻防菲利普斯堡和部分莱茵河右岸的权利。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8149月到18156月,欧洲各国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召开会议,讨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和平问题。181569日,由英、俄、奥、普、葡、法、瑞典等七国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包括正文121条和17条附带条款。主要内容是:恢复波旁王朝对法国、西班牙、两西西里王国的统治,法国保持其1790年的国界,并向反法联盟国家支付战争赔款7亿法郎,联盟国家在法国驻军3~5年。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对法国政策的不同并分别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亚纳体系处理国际事务的共通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某学生在学习中古时期世界历史时,对不同地域文明特征概括如下。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东欧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融合美洲、北非文化
南亚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成为东西文明的纽带
西欧基督教成为文化符号,教权与王权竞争共存
东亚融汇华夏文明的因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8月,国民党政府截获关东军将在东北寻衅起事的情报,蒋介石即严令张学良:“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初……蒋介石再次严令张学良“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都对“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后果。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36年12月24日晚,周恩来在张学良等人的陪同下会见蒋介石。周恩来表示非抗日无以图存,只有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蒋介石表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

——摘编自黄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材料三   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可变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年7月17日)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蒋介石对日本态度的变化。
(2)结合历史背景,简述蒋介石态度变化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成为此时王室家风中的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学习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汉朝以来,立德修身、重视治学、学而优则仕的家风逐步形成,大量家训开始出现,譬如汉高祖刘邦遗嘱《手敕太子文》,教导其子刘盈要“读书练字,尊老用贤”。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家风文化仍然占据主流,忠孝礼仪、读书修身、勤俭节约仍旧是传统士族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曹操的《诫子植》。除了诫子文书之外,《颜氏家训》的问世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风教育文献,直接推动了我国家风文化在民间的大发展大繁荣。李唐帝国时,家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重视知识、读书论学”,这得益于文官科举选仕制度的确立。

宋明时期,出现大量家训读本,如司马光的《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等,内容涉及忠君爱国、读书学习、修身立世、礼仪规范、勤俭节约、齐家守业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家风的主要内容。宋明时期,以儒家家风为主体,以商贾家风、女子家风等为有益补充,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具备了成熟完备的理论形态。

——摘编自张贝:《历史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家风传承发展的积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对中世纪盛期文化,特别是教士们的经院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无疑是一场具有革新性的“新文化运动”,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这场新文化运动14世纪从意大利发端,随后传播到欧洲大部分地区,一直到17世纪早期才逐渐解体。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

——摘编自刘耀春《雅各布.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材料二   16世纪,贪婪无度的罗马教会使用出售赎罪券这种敛财手段达到极致,引起广大民众极大的反感。1517年10月,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从基督教教义的角度激烈地抨击出售赎罪券这一做法,由此开始了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

——摘编自朱孝远《宗教改革区分的神圣与现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
2023-04-16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