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88 道试题
1 . 西北地区的党项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西夏建国(公元1038年)后,夏景宗李元昊亲自主持修筑了兴庆府黄河灌区(从今宁夏吴忠市至石嘴山市惠农区),从而使贺兰山东部兴庆府、灵州一带沙漠变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夏的这一措施(     
A.增强了宋夏之间的水利技术交流B.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
C.适应了经济重心变化的总体趋势D.得益于庆历和议的达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已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的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等。带来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增强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并逐渐解体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022-02-28更新 | 5967次组卷 | 4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欧洲
A.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B.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C.社会转型的趋势明显D.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2022-01-27更新 | 932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晚清宫廷对铁路的态度经历了从“力为拒绝"到“酌量试办",再到“毅然兴办",最后到“定计兴办"的转变过程,铁路建设作为富强要政,自此成为清政府的基本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外臣对铁路的态度较早地发生了变化,最高当权者的态度在逐渐地改变,铁路试办、兴办的阻力主要来自廷臣。“定计兴办"铁路政策的确立,表明了晚清宫廷顺应世界铁路建设潮流的姿态和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寻求富强之策的意愿,说明了晚清宫廷的总体思想动态已有所改观。

——摘编自朱从兵《晚清宫廷的思想动态与铁路兴办(1865188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铁路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铁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路网建设规模持续增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2.18万千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整体上呈现出发展加快的趋势。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3.9万千米。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5万千米,高铁营运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在路网形成规模后,高铁运营绩效良好,部分高铁客运线路已经开始盈利。

——摘编自伍业君《新中国铁路发展成就回顾、经验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政府对铁路建设态度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这一变化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以及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01-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对于封土的权利不断受到侵害,也越来越难以利用封君—封臣的人身依附关系胁迫和干预封臣的政治行为。封臣对于封土的权利不断扩张,也日益排斥封君利用封建法的优势地位干预其事务。这一变化导致了
A.封建割据的局面B.君主专制的加强
C.民族国家的形成D.中央集权的趋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成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那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成、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9 . 历史教授章百家认为:在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中,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到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得以改变B.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
C.国际格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D.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2021-09-27更新 | 1138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下图(a)纵轴为官员流动冲击的条件方差(如宦官规模、自然灾害次数、皇帝固定效应等),单位为次2;(b)纵轴为官员流动速度,单位为次。灰色直线为明清朝代分界。其中官员流动速度指标只反映特定职位在一定时间内的人事变化频次,不涉及职位的升降。这表明清代
A.统治的精细达到了巅峰B.官员治理呈现出稳定化趋势
C.监察机构比明朝更严密D.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