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20世纪70年代末,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欧共体九国的三分之一,美国要求联邦德国实行膨胀性的政策,充当西方经济走出“滞胀”的引擎。后者抵制并批评说,如果按照华盛顿的要求办,将导致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这表明
A.区域集团化改变了世界格局B.国家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显露
C.力量对比变化影响国际关系D.“滞胀”催生了多极化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的智慧魔术般地将电灯、电话、电报、电站、电车、电机、电缆等新生事物接二连三地呼唤出来。电力、钢铁、化工、机车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工业化浪潮滚滚向前,人类满怀激情地迎来城市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阶段。得益于“电气时代”“钢铁时代”的巨大生产力推动,集中化、垄断化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大大加强。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次技术革新或者技术革命,但既能够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又能够引起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因而堪称工业革命的为数并不多。18世纪末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可称第一次;19世纪末发源于美国和德国的工业革命则是另一次。较之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显示出其独特之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步入“电气时代”出现的社会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呈现出的新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由于航海技术难以胜任大规模海运,中国人很少远航,这一时期中国海上贸马主要由印度洋地区的波斯、阿曼商人操持。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琥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改变了往日“外商来贩”的局面,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之一。15-18世纪中期,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而是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亟需的硬通货白银,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犏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一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后期,出口税高于进口税的协定关税制度,既不能“奖出",也不能“限入"。在1870——1931年这6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颏由1118988134海关两猛增至2342964719海关两,增长了19.69倍。其中出口值由55294866海关两增至909475525海关两,增长了16.45倍,出口商品由原来以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为主的格局逐渐向原料品转移;同期进口净值由63693268海关两增至1433489194海关两,增长了22.51倍。在此期间,众多对外贸易港口中,上海无论在中国总出口还是总进口中始终占据第一位。对外贸易的商品在上海集散,带动了上海对内贸易以及市内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商业最繁荣的城市。

——摘编自刘明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趋势研究(1870-1931)》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021-11-17更新 | 885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称法律为刑;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此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它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古代“刑→法→律”演变趋势的合理解释是
A.反映法律名称的变化B.表明社会的本质变化
C.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D.说明治国思想的质变
2021-05-12更新 | 937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鸡东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年工厂职工行亚类别和性别比较

工厂类别男工人数女工人数女工比例(%)
织染12297816523457.3
机械及工具369975181.3
化学1045091355711.5
饮食品9145050116354
杂工26045395913.1
特别工场9147140.2
合计39112623339837.4

——佟新《中国女工工作史研究》

材料二   1949年,城镇女职工人数为60万人,仅占全国职工总数的7.5%。19581959年间,女职工人数猛增到700多万。至1994年,全国女职工人数已达到56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38%。19982003年,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争取小额信贷,直接帮助250万妇女实现再就业。2004年底,全国城乡女性就业人数为3.37亿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8%;全国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为4227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的38.1%。妇女的广泛就业为其获得经济独立权、消除对丈夫在经济上的依赖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女工主要集中在纺织业、纱厂、烟草业,尤其在纺织业中,女工的人数大多合.上总职工人数的70%或以上。除轻工业外当时我国亦出现了很多重工业女技术人员,从事一些没有妇女担任过的工作,如交通运输、内河航行、地质勘察、建筑、炼钢冶金、机器制造、石油化工等部门,都有女工与男工并肩工作。自从改革开放后,妇女就业结构出现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女职工在建筑业和资源勘探等重体力工作的比率明显减少。相反,在适合妇女从事的第三产业等行业中的比率明显增多。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92年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中,女职工的比例已超于半数。在服务业、咨询服务等公用事业及商业行业中,女职工所占比率约45%。当中可见妇女就业的趋势正由五、六十年代的重工业、重体力行业向第三产业即服务性行业过渡。这种过渡是基于改革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妇女首先受惠,因为第三产业适合女性就业,增加了妇女的就业机会,也使妇女就业结构趋向合理,更切合妇女体质上的弱点。

——刘维芳《新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巨变》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初相比女性外出工作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外出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6 . 元世宗初期,除了四个半固定的行省外,其余行省都是“因事而设,事毕则撤”;其长官多为一至二人兼任,且带有中书省宰执衔。至元世宗末期,固定的行省逐渐增多,并实行了群官负责制,其宰执衔也逐渐被取缔。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的这一变化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B.保障了吏治清明和行政高效
C.体现了政治均势格局的形成D.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是1922年以来五四运动在各阶段教科书中的介绍(关键词)
            绍 (关 键 词)
1922年“壬戌学制”影响下中学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外交失败的结果;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惩办卖国贼;中心:北京、上海
1956年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突出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末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共产党人领导运动;参加人群与被捕学生人数减少;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与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表中关键词的变化趋势表明
A.教科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保持中立B.科技发展促进运动的政治意义凸显
C.历史教育应远离政治经济文化变化D.国家主义教育观念受到了高度重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在中国古代,皇后的废立一度是“国家大事”,并产生了外戚干政现象。直到唐高宗时,皇帝听从李勣的意见,把皇后废立作为皇帝“家事”处理,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并贬黜其舅父长孙无忌,才基本告一段落。这种变化反映了
A.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世家大族特权地位被打破D.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早期留美的容闳提议,经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慈禧批准从全国选招的留学幼童,于1872年至1875年分四批赴美后,拟先读中学,再进大学。为避同学嘲弄,有人剪掉了辫子,改长袍马褂为西装,见师长羞于跪叩,还有人随房东去基督教堂,惹怒了“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正监督吴嘉善和驻美公使陈兰彬,他们认为学生离经叛道,不读儒书,目无师长,沾染恶习,有以夷变夏之险。不顾容闳的反对,1881年奏请慈禧批准撤回全部幼童,遣送回国,并关押起来,最后不问所学而分配到全国各地。尽管这批归国少年有不少以后成为晚清民初的优秀人才,那并非初衷。

——摘编自屈秩著《留学制度的演变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

材料二   教育部系统1951-1965年留苏学生人数示意图


——摘编自周尚文著《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政府撤回留学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国留苏学生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10 . 20世纪70年代以前,联合国关注的是“传统安全”,包括国家安全、主权独立、民族国家平等的安全和免受外来干涉、军事侵略的安全。20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非传统安全”受到联合国的重视。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全球化趋势的加强B.世界主导力量的交替
C.联合国职能的扩大D.国际政治局势的缓和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