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宗族和国家合一、宗族既是血缘单位,也是政治单位、军事单位和经济单位。在这种宗族社会体制下,只能是世族世官制,国家权力按照宗族地位的高低进行分配,政府职位由各级宗族主即族长世袭担任,权力大小和贵族身份的高低相对应,国家要职只能在具有同等任职资格的几个贵族之间比较选择.官僚只是贵族的附属体,是为贵族和贵族政治服务的。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进入春秋时代,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各国内部愈演愈烈的宗族倾轧,导致了大批宗族的消亡,宗族统治随之土崩瓦解,新型的官僚政治体制应运而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日益发展并最终脱离了宗族的束缚,由隶属于宗族的家室逐渐变为依附于国家的编户齐民。连绵不断的外部战争和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土地分配,工商管理,赋税征收等繁杂的经济事务.都需要国家处理和应付。这种需要既促进了国家机器的迅速发展,也促使了官僚集团的产生。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三   秦朝、唐朝中央官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官僚政治产生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央官制,归纳中央官制演变的实质。
2024-01-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新编》总论

材料二: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然而,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富强;封建主义也设置重重障碍,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创造出不少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材料三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中华民族为“近代化”进行了哪些努力(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一化三改造”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4-01-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3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023-10-09更新 | 391次组卷 | 34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急剧增长,但英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城市下层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城镇的大规模发展,成倍地增加了对健康的威胁。药房的兴起是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向医疗市场领域扩散的产物。社会有识之士对健康问题日益关切,而医疗慈善的实际目的就是使勤劳的穷人恢复健康并重返劳动。与此同时,宣扬启蒙运动社会政治观的思想家们热衷于促进世俗福利、健康和国家财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药房的出现既丰富了英国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也促进了英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元鹏成《论近代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建立了各级卫生行政组织。为了及早掌握疫情,建立了传染性疾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各种传染病疫情,还积极开展防控工作,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治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传染病治疗技术方法,坚持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工作方式。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加强水源保护、水井改良和城乡饮水消毒工作。

——摘编自扶小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慈善药房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给你带来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天, 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发现古代伊斯兰帝国与现代的联系:文化贡献、 数学和科学发明等。这些持久的贡献是穆斯林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来的,并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迹。阿拉伯语不仅变成了从波斯到比利牛斯山的主要日常用语,而且代替了波斯语、希腊语等帝国境内多种语言,成为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有力的文化融合剂。伊斯兰教作为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先知的产物,它不仅要求人们顺从新的信仰,而且要求人们顺从新的社会一实际上就是顺从麦地那政府和先知以及后来的帝国。8世纪初,穆斯林从中国工匠那里学到了造纸术,纸张日渐普及,不久所有大城市都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

——摘编自[美]罗宾.多克《伊斯兰世界帝国》

材料二中古中 后期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020年首次对西班牙城市莱昂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167年牛津大学成立,40多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96年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的成员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列举两个史实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西欧有何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有何新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材料三   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铁路网密度

按人口计算

按国土面积计算

总公里(公里)

统计年份

单位

公里/每万人

公里/万平方公里

中国

0.84

114

91000

2012

美国

5.55

538.3

226427

2007

加拿大

16.18

1009.2

57216

2007

俄罗斯

5.9

699.1

128000

2006

法国

5

533.62

29901

2008

德国

4.4

191.73

41896

2008

英国

2.85

680.09

16567

2006

日本

1.95

489.04

23474

2006

印度

0.63

212.51

63327

2007

——引自《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
2022-11-29更新 | 296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8 . 中国古代王朝重视民族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
(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魏和唐代的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

——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政治制度,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英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在国内实行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经济政策,在农村进行大规模图地运动,为城市工业发展准备了大量可供雇佣的“自由”劳动力。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培养了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应用提供了技能经验和人才条件;同时,自然科学的进步,特别是以牛顿力学和数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发展,为机器的发明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摘编自金倍《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爪哇进口燕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19世纪末“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形成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