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利玛窦与世界地图

明代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一次高峰期,诸多传教士进入中国传递西方文化,其中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为明代时期的中国人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


(1)利玛窦等传教士的东来,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2)如果要开展对利玛窦的研究,以下史料有何价值?
A.《利玛窦中国札记》(1615年金尼阁根据《利玛窦日记》编纂而成)
B.《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黄时鉴、龚缨晏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根据下列材料,对《坤舆万国全图》的历史价值做出评价

材料一   《坤舆万国全图》彩色摹绘本(1608年;南京博物院藏)


说明: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 个大字(“坤舆”二字出自《周易》,古人把地图称之为“舆图”),主图为世界地图,四周各附有圆形小图:右上为九重天图,右下为天地仪图;左上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及日蚀图、月蚀图,左下是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及中气图。

材料二 《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椭圆形投影。在这幅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图上还有各种便利贴式的注释,如“罗马”下方写道:“此方教化王不娶,专行天主之教,在罗马国,欧罗巴诸国皆宗之”。图中还有利玛窦自序和李之藻、祁光宗等写的题跋。利玛窦在序中写道:“窦也跄伏海邦,窃慕中华大统……壬午(1582年)解缆东粤,粤人士请图(绘)所过诸国以垂不朽。”祁光宗题:“西泰子(西泰为利玛窦字号)浏览诸国……往往言前人所未言……余友李振之(即李之藻)甫爱而传之,乃复画为图说”,李之藻则讨论了该图与中国传统著作中的相同之处和“未闻之说”等。图中摹有2个椭圆形印记和1个正方形印记,皆是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会徽。

——摘编自《地球科学“西学东渐”肇始:国家宝藏之《坤舆万国全图》》等

材料三   “意大里亚,居大西洋中,自古不通中国。万历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其说荒渺莫考。然其国人充斥中土,则其地固有之,不可诬也。”

——(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外国七·意大里亚》

2 . 国歌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它起着激励国民、凝聚人心的作用,是现代国家不可缺少的元素。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材料一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曾对我国音乐发达很早、却一直没有国歌表示遗憾“盖吾国古时,不以国视国,而以天下视国。……于是吾国人之思想及学说,几若吾国外     无他国焉。……所以,自唐禹以来,中国几至于无国号、无国徽、无国旗、无国歌”

——《世界各国国歌译意及原文》(载《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 年第 1 卷第 1 册)

材料二 1912 年 2 月 5 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在《临时政府公报》第 8 号上刊出一份征集国歌的广告:“国歌所以代表国家之性质,发扬人民之精神,其关系至大。今者民国成立,尚未有完善之国歌以供国民讽咏……”。2 月 25 日,教育部在公报上刊登了一首歌词拟稿,歌名为《五旗共和歌》,歌词如下: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该国歌刊布后,在海外华侨中流传甚广,屡次“使用此歌为中华民国国歌”。后来因袁世凯取得权力,此歌没有流行下去。

——摘编自《民初国歌的多重符号价值》

材料三 1920 年,中华民国国务会议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歌词从《尚书·大传》中截取)为正式国歌,并于 1921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歌词如下:“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但这首国歌引来众多的批评与质疑:

他(章太炎)认为民国国歌应该直面当时的国际形势,强调竞争存亡,以“发扬民气”、“亟思经武”为主旋律。而《卿云歌》却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其“品性”,似乎 过于“中正平和”了。

吴研因在 1919 年发表《国歌的研究》一文认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曲文章是不行的”。

萧友梅作为一个“名士”,对选用《卿云歌》作国歌同样不以为然,“因为这首歌词头两句的意思,太不明了……把他念出来给小孩女仆听听,他们实在莫名其妙”

——摘编自《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教育部认为“自唐禹以来,中国几至于无国歌”     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民国初年国歌《五旗共和歌》的诞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对《卿云歌》的诸多批评和质疑反映当时文化领域怎样的变化?
(4)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国歌的诞生与争论?
2020-06-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冲击——反应”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华文明是……内向型大陆文明。……由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中华文明缺乏内在动力去突破传统框架,它只能在巨大的冲击下,被迫对西方作出反应,这就是费正清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

材料一   在充满‘不平等条约’的整整一个世纪中,中国这一古老社会和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不断扩张的西欧与美国接触日益频繁,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这种接触对古老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灾难沉重的影响,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古老的秩序进行挑战,⋯⋯中国历史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

——摘编自费正清、邓嗣禹《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1)列举出中国近代一个世纪以来不平等条约四例?
(2)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仿效西方的重要史实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冲击——反应”模式?
2020-03-03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两种海权观”

材料一 “海权论”是与“陆权论”并行出现的一种地缘战略学说。该理论强调控制海洋的战略意义,并以发展海军为决胜之本。美国海军军官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出版)一书中认为,制海权尤其是控制狭窄的战略航道,对世界大国的崛起至关重要,为此须建立和依靠强大的海军。

——摘编自关希:《排他性的“海权论”可以休矣》

材料二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注于太平洋,……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孙中山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马汉海权思想出现的历史原因。
(2)概括材料二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内容。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海权观?
2020-12-2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教育与社会变迁

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时期,教育呈现出不同特点,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最初只有英文、法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摘编自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2)同文馆是在什么运动中产生的?当时处境如何?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3)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也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据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   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于1891年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草堂的命名,含有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万未草堂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康有为编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万木草堂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以及作用。
2020-04-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今天的国家观和以前的国家观内容不一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很特别,“自古一统,吾氏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而且周围没有很大的挑战者,所以从东周起,很快就过渡到普世世界,这一普世规则,就是儒家思想,因为它没有有形的教堂,所以就和文化结合在一起……从秦到清,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对于皇帝个人和本朝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忠诚,大多数场合是一致的。

——许倬云《风雨江山》

材料二   20世纪,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及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怎样认识国家认同观念的?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01-30更新 | 2070次组卷 | 3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历史试题
8 . 英美关系
阅读材料:以下是1781年到1783年的英美关系
①1781年,英军向美军投降,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但英国拒绝承认美国独立。
②1782年英国的一幅漫画

图:不列颠娜与流浪女儿美利坚


③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合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材料①、③摘编于华师大版高中历史课本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英美关系变化的原因。
2019-01-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虹口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