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1 . 上海正蒙书院是光绪四年(1878年)由上海邑绅张焕纶等创办,学生分为数班,即后来多级教授制,教科为国文、地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等,后增设英法文、旁及体育,尤其注重德育。该书院(     
A.与传统书院科目设置基本一致B.略具近代学校性质的新式书院
C.是洋务派开办的专门实业学堂D.标志着新学制系统的全面建立
2 . 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
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D.英国选官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借鉴发展
2024-03-02更新 | 117次组卷 | 36卷引用:2021年江苏历史真题变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写作《杜陵叟》:“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该诗(     
A.标志着唐朝诗歌的转型B.所述现象根源在于自然灾害
C.反映税制改革存在弊端D.实质是维护唐朝的统治秩序
4 . 春秋中后期,楚大夫申叔时在被问及如何培养太子时,强调应让太子掌握《春秋》《诗》、礼、乐等方面内容。战国时期,楚大夫屈原在《楚辞·天问》中谈到“我的先祖祝融乃高阳帝(即黄帝玄孙颛顼)的苗裔”。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的楚国(       
A.霸主地位获得诸侯认可B.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C.私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2023-12-30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摘选自史书所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重要帝王

事迹摘选

前赵开国君主
匈奴族刘渊
永嘉二年(308)元海(刘渊的字)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永凤。以其大将军刘和为大司马,封梁王;尚书令刘欢乐为大司徒,封陈留王;御史大夫呼延翼为大司空,封雁州郡公;宗室以亲疏为等,悉封郡县王,异姓以勋谋为差,皆封郡县公侯
后赵开国君主羯族石勒大兴二年(319),勒伪称赵王……依春秋列国、汉初侯王每世称元,改称赵王元年。……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今()群僚及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置署都部从事各一部一州,秩二千石,职准丞相司直
前燕开国君主鲜卑族慕容皝

皝于是以咸康三年(337)借即王位,赦其境内……皝乃令曰:“然则农者,国之本也…………《诗》不云乎:‘无言不酬。’其赐钱五万,明宣内外,有欲陈孤(君主自称)过者,不拘贵贱,勿有所讳”

前秦君主氐族苻坚

以升平元年(357)僭称大秦天王……赦其境内,改元曰永兴……从祖侯为太尉,从兄柳为车骑大将军、尚书令……礼神祇,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

——据《晋书》等整理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阐述史论结合,结论明确,表述清晰。)
6 . 汉初大儒陆贾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汉初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B.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基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隋唐文化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宏大气派。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泳寄,略无避隐,创造出一个全民族诗情郁勃的时代,胡舞龟兹曲风靡长安,洛阳家家学胡乐。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的现象亦不罕见。南亚的历法、中亚的乐舞、西亚和西方世界的医术及马球运动等,如同八面来风,一涌而入。阎立本、吴道子等著名画家从佛画的绚丽色彩与宗教题材中汲取营养,大大提高了民族绘画的技巧与表现力。与此同时,隋唐文化向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逐渐形成一个以中国本土为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据材料,概括隋唐文化气派宏大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文化的独特贡献。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女性文学进一步发展。据记载,先秦至唐,有作品流传的女作家不过33位,而宋代女词人近90人,女诗人200多人。宋代女性作家有的来自宫廷嫔妃、大家闺秀,有的来自平民百姓、婢妾娼妓。她们中,除李清照、朱淑真外,魏夫人、吴淑姬、温琬、张玉娘等人,也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从闺阁中走向了世界,突破了女性学单一的闺中诗模式,其中更有抒情写景、咏史怀古、军旅边塞、爱国之诗等,整体质量达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峰。

——摘编自李兰《宋代女性文学成因及价值探析》等

材料二   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如词作品中描写最多的便是女性,这与宋代歌楼酒肆业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同时,词的婉约性决定了它更多地以“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为描写对象。除此之外,宋代文学中还有较多女性形象塑造的是话本小说。它对市井小民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她们努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格,其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编自杜少静《浅析宋代女性与文学之关系及其产生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女性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的原因。
2024-01-04更新 | 21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沛县汉兴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期末考前模拟猜想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欧中世纪,教士和修道士的布道是一种重要的对民众直接进行神学指导的方式,是指教士以传道人的身份所进行的道德说教。中世纪的布道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注话题、神学发展、语言学的发展、教俗人士的评论等。13世纪出现了极为普遍的所谓“针对性布道”,将听众分为“妇女”“教士“和“市民”等等,布道时耍兼顾听众的兴趣及时调整内容。通过戏剧来灌输信仰也是对民众进行基督教化的一种重要路径。戏剧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对《圣经》中的多种阐释进行了解和认识的方法和途径,还有以说教为目的,强调人对神的依赖以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的道德剧、神秘剧等戏剧。此外,基督教会还利用寓意故事来进行基督教化的伦理道德说教。这些教化方式使得道德教化在民众中的传播更为广泛和普及,其过程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这些活动促进了基督教伦理道德体系的建构。

——摘编自邹丽霞《<罗马人传奇>与中世纪后期拉丁西方的道德教化》

材料二   宋代,社会风俗的教化与规范呈现出新的面貌。如宋真宗率百官亲赴曲阜孔庙祭莫,亲撰《崇儒术论》,救编《九经疏义》领行学校,作“劝学诗”明谕天下读书人。《宋史·职官志》中记述:地方官员具有“宣布条教”“旌别孝悌”“举行祀典“宣风化”等职能。在重建学校教化传播通道方面,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新政”时邀请教育家胡瑗赴京师执掌太学,将长达30年的苏湖私学教化经验引进太学。此外,乡约、家训等也在民间的社会教化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如北宋学者吕大钩创立的《吕氏乡约》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这其中“德业相劝”和“过失相规”着重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而“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则侧重于个人道德的放大所造成的社会效应。陆游《放翁家训》也要求子孙秉承祖上清廉的家风,淡海名利、功利,教训子孙戒懒惰,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同时祝福子孙要尽忠报国、廉洁为官、重视节操、不贫图富贵。

——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教会进行教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教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西方社会教化的历史启示。
2024-03-02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苏专用)
10 .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商业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发展C.理学的影响D.儿童礼仪的培养
2023-12-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抽测(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