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4-01-03更新 | 108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东汉时期,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奏请皇帝批准,把《易》《书》《诗》《礼》《春秋》等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此举在当时有利于(     
A.造纸技术普遍推广B.五经被各阶层认同
C.民众传承传统文化D.儒学复兴运动发展
2024-04-06更新 | 474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1)(12+2+1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2023-10-26更新 | 418次组卷 | 20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原产于非洲。“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根据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947年)的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南宋时期西瓜的记载多处可见,如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不但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还有西瓜子仁的介绍。而《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明《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清代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内容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的形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

——摘编自石慧、王思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材料二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鲜瓜果58.80公斤,其中西瓜就将近40公斤。

——摘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广泛种植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4-05-1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昆明一中高三二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5 .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英国社会多有赞赏,“国中无论男女皆习文艺,能诗画,兼工刺绣。婚姻必男女自愿,然后告诸父母,不用媒妁……父母产业男女均分,不能男多女少”。由此可知,魏源(     
A.主张革新传统纲常思想B.提倡经世致用务实学风
C.积极接受西方近代教育D.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颂两次使辽,他在诗作中描述以奚人为主、汉人和渤海等多民族共居的燕山山地“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又在诗下注说:“问之皆汉人佃奚土,甚苦输役之重”。材料反映了(     
A.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B.辽朝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
C.北宋时期土地契约的出现D.设置南、北面官制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朝的科举取士中,试诗的科目非常少,而试“策”的科目较多:秀才科试“方略策”,进士科试“时务策”,明经科试“经义策”,其他明法、明算等亦各试相关学业之策。材料表明唐朝(       
A.关注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B.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C.扩大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D.试图调整人才选拔的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灵感来源于诗神,诗人只是接受赐予,传达神的指示。所以他强调要驱逐诗人,认为诗人给城邦公民带来过多的激情。这反映了柏拉图(     
A.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B.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C.重视人物质层面的需求D.强调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平民社会趋向

材料一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汪洙《神童诗》
上堂,举赵州访二庵主,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衹重衣衫不重人。”宋·普济《五灯会元》
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与……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三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请你以历史观察者的身份,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10 . 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主导了诗坛,其中,北方文人受儒家祟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宫体诗的绮靡浮艳持批判态度,但没有因此而否定它的声辞之美。基于此,在南北文人间一种“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及实践活动悄然兴起。据此可知当时(     
A.唐太宗注重延揽各方人才B.南北互鉴推动贞观诗坛革新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儒家伦理深刻影响唐诗创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