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优先股制度起源于19世纪前期的英国。由于当时英国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以及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许多大型工程由于资金匮乏不得不中途停顿,优先股便在铁路公司中应运而生了。当时的优先股既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又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19世纪30年代,美国几家在马里兰修建铁路和运河的公司因为资金短缺不得不向当地政府求助。马里兰州政府考虑到铁路建成的巨大利润,在1836年通过的法案中同意向其注资,但要求在三年后保证每年6%的股息,且股息支付顺序位于普通股之前。此后美国优先股制度不仅在基础设施领域,而且在采掘、冶金、纺织等行业亦被广泛采用。当时的优先股一般享有议决权,但1870年俄亥俄州颁布法律规定优先股不得享有议决权之后,优先股的议决权逐步被舍弃,现代意义上的优先股逐步成型。

——摘编自郭岩伟《近代中国中外企业制度对比研究》

材料二 清政府以新式企业从国家政府手中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为依据,要求企业向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报效。这种情况在洋务时期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中比较普遍,报效成为这类企业盈余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企业直接在章程中写明报效的条款,有的则奉命提供无偿服务,有的则被要求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如1882年电报局转为官督商办,议定从当年五月起,缴还官本银六万两,以后在五年内分期续缴银二万两,免计利息,其余垫款约九万八千余两,则以军机处、总理衙门、各省督抚及出使大臣的洋务、军务电报作为头等官报,将其应收的电报费陆续抵缴,此项抵缴完毕后,头等官报也不收电报费,作为电报局对清政府的报效。

——摘编自严亚明《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外商在华企业(至少在特种股票发行方面),直接承袭了西方近代数百年来形成的成熟企业制度。而华商企业的企业制度则借鉴西方并融合了传统的投融资理念,且只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在近代中国的大部分时期内,外商在华企业在税收(如厘金)、融资(如股票溢价)、法律(如租界)等方面拥有诸多特权,而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又进一步迟滞了华商企业制度演进的进程。

——摘编自郭岩伟《近代中国中外企业制度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先股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该制度起源于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公司“报效”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美与中国企业分配制度得到的启示。
2 . 中华民族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材料一

孔子强调“学而不厌”,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孔子强调自立自强,“君
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在立已的同时,注重立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奔走于各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到了晚年,孔子仍然勤做不息,整理六经,办私塾,广授门徒。

——摘编自郭继文《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研究》

材料二

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部分)精神内涵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特区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据新华社2020929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等制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优良品质?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一种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实践,谈谈你对这一精神的认识。
2024-04-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提出的过程,并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寒假返校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虽然各地的既得利益集团坐立不安,反对这些变革,但变革也在许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但事实仍然是,它乃一种外来统治,在有必要的地方,是凭武力强加的。拿破仑的非法国臣民终于渐渐对征购、赋税、征兵、战争和关于战争的谣言感到厌烦。……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二   到了18世纪中叶,由于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地建造起来,但是这时的动力主要是利用河流里的水力。在这方面,有很多缺点,因为在英国水力资源并不丰富,只有在彭奈恩山脉和苏格兰—威尔士一带才有河流湍急的地方,其余地区的河流流速缓慢,不足以作为工厂的动力。……所以动力问题又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的问题。有了蒸汽机作动力,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跨进了新的时代。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下卷)

材料三   战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使社会差距和社会矛盾加剧,另一方面又为高福利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保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西方国家在战后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由于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前提条件的,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民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法国革命的“基本原则”,简析“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促进以“蒸汽机作动力”的因素并指出“新的时代”的名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乡村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纷纷走上“福利国家”道路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西方“高福利”制度的认识。
2024-03-22更新 | 20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从封闭到开放、从松散到紧密的历史,也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可以说,从16世纪起,人类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人类命运”加速融合趋势出现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人类相互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4-03-04更新 | 122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浙江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经也门沿红海东岸到地中海地区,这条古代东西方贸易的动脉,给阿拉伯帝国带来了巨额财富。哈里发政府为了增强实力,巩固政权,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工农业的发展,又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阿拉伯商人精于海上贸易,他们远航到中国和印度等地,频繁的贸易给他们带来了巨额财富。伊斯兰教鼓励贸易活动,《古兰经》规定:每一个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必须要到麦加“朝圣”一次。朝圣既是宗教活动,也是商业集会。阿拉伯帝国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并用一句话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并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
2024-04-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考试历史试题
2024·浙江·模拟预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唐律疏议》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议》的重要历史地位。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24-04-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年),一些封建贵族结成“公益同盟”,反抗国王。路易十一用战争与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收回了不少贵族领地。1491年,查理八世又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确立。与此同时,封建地主制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经济关系上的差异性渐渐缩小。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已经觉醒,民族文化发展。路易十一时,不仅军权、财权在握,而且疏远大贵族,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之士为官,设立行省高等法院,强化了统治体系。在他的统治之下,三级会议仍然召开,但一切都仰承他的意志。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法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节录)

时间重要事件
1380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家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
1539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正式法令,要求王国内所有判决、任命、契约乃至遗嘱都只能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
1549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发表了《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提出要使法语从其他民族语言中脱颖而出,变得像拉丁语一样高贵。
1714《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法语成为了最重要的国际性外交语言,流行于欧洲所有的宫廷和使馆。此后,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都以法语书写。
1791以杜梅尔格为首的革命者成立了“法语爱好者协会”。他们认为,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据汤晓燕《1619世纪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地位的变化》等整编

材料三       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从“二元政治格局”走向“一元政治格局”的表现。
(2)“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语在法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建交的影响,并谈谈中法建交对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启示
2024-03-30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3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9 . “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 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 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的措施,结合所 学,简述商鞅变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王安石在赋税和基层管理方面提供的“设计精巧的方   案”,简析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变法 中得到的启示。
2024-03-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浙江·二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4-03-18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5(浙江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