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一改革运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的主要表现,并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革命风暴的斗争形式多种多样……大体上说,19世纪末亚洲各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以改良运动为主要内容……这些改良活动虽然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但是它们对于唤起民众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有效准备阶段。20世纪初,亚洲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以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亚洲进入列宁所说的觉醒时代。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一百年历史回溯》

(2)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以中国辛亥革命为例,简述亚洲进入“觉醒时代”的含义。

材料三: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惹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误解。……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吾信这也不是绝无裨益的事。

——1919年5—11月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李大钊提出的改造中国社会的新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国际国内环境。
2023-12-13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2024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资本主义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货币体系存在分散、零乱的特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就成为客观需要。1867年,国际货币会议决定铸造价值为5 法郎的金币作为通用货币体系的支点。金币本位制因金币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与输入、自由兑换,使(任意)两国间的汇率以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各国)正是看重了金币本位制的这一稳定特点,英、法、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汇率在35年内一直没有变动过。

——改编自高伟《金本位制钩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金币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该体制的内容。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该体系使得国际汇率相对稳定,同时推动了国际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进步。在国际贸易方面,贸易总额在1950—1973年的23 年中,从600亿美元增长到 5740亿美元,年均增长十分迅速,速度为 10.3%。对于美国而言,通过发行钞票而不是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

——改编自温晨昊、温才亮《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经济全球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表现,并概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材料三通过回顾国际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历史,有以下三点经验教训值得吸取。一是支撑货币国际地位的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国力。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人们至少有三次认为美元将丧失头号国际货币地位,但是直到今天,美元头号国际货币地位仍然稳固,而且享受着远超过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的市场份额。 二是没有永恒不变的金融规则,因时而变、相机抉择才是有效的应对之策。三是由本币充当主要国际货币,既享受权力(特权),也负有义务。

——摘编自赵庆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现在和未来》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特点,并谈谈国际货币史给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2023-12-13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安城是高度集权的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内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长安的整个规划和结构表现出唐朝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城市的规模和壮丽体现了唐王朝的力量和财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蕙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面对世纪之交,要求中国在考虑自己的发展问题时,必须想得大些,想得久远些。想得大些,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多极化日益发展这种情况下,把中国的问题放在世界全局中来考虑。想得久远些,就是不要只把眼光局限在当前那些问题,同时要站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度,考虑今后的布局,多想几步,想得更远。

在新的世纪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国际上的较量越来越突出地转向以经济、科学技术为主要内涵的综合国力竞争上。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的要求,便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唐都长安在当时的地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从经济和文化角度各举一例唐朝史实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外交在进入21世纪之初“想得大些”的表现,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布局”特征,结合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谈谈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2024-03-22更新 | 17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通过观察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1)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摘编自高尚全《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2)结合所知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新的革命”指什么,并结合史实对“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唐律疏议》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议》的重要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10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7 .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 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美元垄断地位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农村到城市”角度列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人)认为均田制是文明太后的政策而孝文帝的政策则主要是以北魏国家的汉化为目标。然而这种解读法只是以当时谁握有政治的实权为标准得出的判断,如果把这个结论放在五胡和北朝史整体演变的过程中重新考虑,这很难说是一种妥当的看法。

——摘编自川本芳昭著《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晚清王朝从1901—1911年所进行的十年改革。 其内容如下

主要内容主要措施
教育1901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继续派遣留学生。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1906年,废除科举制。
军事1903年,设练兵处。全国编练新军36镇,凡45万人。
经济提倡和奖励实业。1903年设立商部。1906年,成立农工商部。
政治裁汰冗官冗衙。1906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1911年,组建内阁(皇族内阁)。

材料三“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中的杰出人物会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中国变法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从容就义。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除均田制外,指出“文明太后的政策”下的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2)结合所学,指出“癸卯学制”的原文件名称及该学制在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中的地位。有人说,“清末新政的主观愿望是挽救清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却为辛亥革命充当了垫脚石。”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析“垫脚石”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历代改革总体上的看法。结合所学,指出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023-11-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拿破仑

材料一 恩格斯说:“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材料二 (拿破仑)“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谈谈对“拿破仑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这句话的理解。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用史实说明拿破仑“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
10 . 民族与世界,个体与整体,在对立与统一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期间蒸汽动力制造产业的出现,将对外贸易导向一个新视野。随着曼彻斯特反其他地方工厂出现的整体性纺织品生产过剩现象,其任务变成积极地寻找这些大量制造商品的新消费者,而将焦点摆在他们想象中虎大的“中国市场”。这个新的贸易目标在亚当·斯密所著之《国富论》中的经济自由主义信念,找到其最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正当性。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让欧洲列强有余力从事海外扩张,而炼钢及其他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技术促成了军事的现代化。由于《南京条约》及其后续条约的影响,导致清朝在双手被反绑于背后的情况下,进入了西方扩张及激烈国际竞争的新时代。

——整理自《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材料二   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方式向欧洲各地输出革命,废除了统治西欧长达8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使成打的封建王冠落地,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他提出:国家基本主权与义务的概念,强调国家主权包括领土主权、民族自决权、对境内外国公民的管辖权等,极大地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这为维也纳会议以国际公法方式确定划分国界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木生《1815年维也纳会议新论》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曾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发起了去西方化的运动,目的是根除旧殖民帝国的影响并消灭它们的权力象征。尽管如此,后殖民时代的民族认同并非总能强大到能根除殖民地的影响或取缔欧洲人的习俗。圣雄甘地呼吁印度人恢复当地习俗,拒绝所有从西方进口的东西,找到印度人的灵观。尼赫鲁则倾向于工业化和世俗化,跟上现代化的趋势,在印度实现西方世界那样的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胡里奥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侵华的动因。结合所学,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角度说明19世纪中国在对“西方扩张及激烈国际竞争”的回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战争的政治影响,从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角度指出19世纪俄国与德意志地区的政治运动情况。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特色。结合所学,谈谈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2023-07-10更新 | 387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