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7 道试题
1 .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 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美元垄断地位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农村到城市”角度列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 . 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的樊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表现,从对官员“德”“才”要求方面指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及时间,概括二战以来西方文官制度原则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的重要影响。
2023-11-1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韩非子》

孟子、荀子虽然对儒家思想加以发展,但他们这种以“仁义道德”统一天下的思想主张在战国争霸时期终究是纸上谈兵,不能适应战争兼并的形势……由于商、韩思想是将以“富国强兵”为基本目标的功利追求通过“尚农战”、“重赏罚”等突出强调功利予夺的制度性、操作性中介与“君主专制”紧密联系起来,既是商鞅、韩非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战国政治的重要特点。

——摘编自乔健《从“重礼义”到“尚功利”——中国君主专制体制形成的一条重要线索》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法国于1804年颁布了《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封建特权,规定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规定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等,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这部法典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摘编自王贵水《一本书读懂法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之争的胜者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民法典》的颁布者并概括其基本原则。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简要比较中国《唐律疏议》与《法国民法典》本质上的差异。
2023-11-1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 20 年。……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定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材料二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既知比较宇内大势,国体宜变,而旧法全除,宜用一刀两断之法。”维新派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变法的第一步,接着又要求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这就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官位。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有 184 条之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自称为“康党”。他要求列名和资助强学会,但是康有为等人却以其名声太臭加以拒绝。

——许跃宇:《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的基本策略――析戊戌变法》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结合所学分析两则材料中的变法运动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概括总结中华民族延绵不绝、 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对比商鞅变法的成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2-11-14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梁启超曾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戊戌维新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背景之一
②失败原因之一是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
③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清末新政部分实践了其改革内容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2-11-0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

——《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1231日)

材料二   17世纪中期起,英国已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1662年成立了欧洲第一个正式科学研究机构英国皇家学会,1665年出版了科学技术刊物《皇家学会哲学学报》。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研究,并从事机械装置和动力机械的发明和改进。……长期以来,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科学家与工匠也是分离的。但瓦特已是开始把科学与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发明家,为了改进蒸汽机,他曾钻研过力学、数学、化学,做过系统的试验并仔细计算过汽缸的热效能,蒸汽机技术的改进正是在近代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发生的。

——李月琴《探因索源—“英国工业革命”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并分析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科技角度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原因。
2022-11-18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   在非洲的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标志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我们可以认为,资本主义是由无数黑人的尸体堆积而成的。

——马克思

材料三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且该数据在二战期间陡增。这些.欧洲移民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奴隶贸易和欧洲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850—1940年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2022-04-2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启超中学等两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中国商品经济繁荣,使用白银交换成常态。欧洲上流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对中国奢侈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开辟新航路且广扩贸易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正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原本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近代西欧的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又来了荷兰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的大交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中国和东亚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开始接近近代气息。而欧洲的这一革命,则促使了以后的社会变革转型。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9 . 文化凝练历史,历史承载文化,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大胆的将逻辑运用于人情世故。这些哲学家被称为“诡辩派”,以教育年轻人参与公共生活为己任。在像雅典这样的民主城邦里,他们教授学生公共演讲辩论之术。诡辩派人士认为,真理无关紧要,因为词语就是说服别人的工具而已。政治家口中的真理、正义和其他道德标准不过就是为了达到一己目的,取悦老百姓的工具。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文明启示录》

材料二   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1848年这一时期对中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是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的,并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材料三   人们常说“艺术大众化”,但再也没有像“摇滚乐”那么真正大众化的艺术了。摇与滚的音乐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迅速传遍欧美,渐渐风靡全球,博得全世界年轻人的欢心……50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有力地推动了电子音乐的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开始借助电子音响设备创作与演奏音乐……在西方流行过的各种音乐仍然存在,还不断出现种种新型的音乐。

——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诡辩派”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概述其兴起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使贵族社会“重整旗鼓”的历史事件。19世纪中期,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请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音乐发展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文化发展的规律。
10 . 地方自治与社会转型

材料一   地方自治思想在中国萌发较晚,大致在戊戌维新时期。当时的维新派人士黄遵宪提出:要维新变法,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必须要“伸民权”,允许人民“自治其身,自治其乡再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不仅如此,他还利用时务学堂、南学会进行了地方自治的实践。进入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新政和顶备立宪”的推行,地方自治再次被人们提出,特别是张骞、梁启超等对此更是极力主张。

——蔡苏龙《张謇与晚清地方自治》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继承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并有所发展,实际上并非如此,……1930年,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的政治报告指出,……其他各省的地方自治推行因财政困难、地方纷乱等原因,“致自治事务,同时停顿。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也认为,地方自治困难重重,难有成绩。从具体事务考察,大多数省份仅完成县以下的自治区域划分,在涉及经费、人员等重大要素的人才训练、机关组建等方面几无进展。正是受到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理念的影响,北京市地方法规体系在客观上得以不断完善……,使得当时北京市的财政状况得以改善,民众文化程度有所提高,社会秩序逐渐安定,总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地方自治”理念对于北京市的稳定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上述材料摘编自徐振岐《国家权力重构视角下的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陈天林《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理念及其初步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自治”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