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

儒家法家道家

问题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理论解释

没有系统的因果解释,但可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三个维度来理解周朝礼制的崩解人是自利的,接近君主的
人都想获得权力,故君主
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若不
能强君、不能弈法、不能聚
焦农战就无法成就霸业
唯有合乎“道”的自然秩序是良善秩序,所有偏离“道”的人为秩序都会导致国家昏乱

解决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强君、农战、法制、赏罚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对郡县以下地域控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相对有限.国家无法将权力延伸至每一个乡村区域。国家政权对于农村社会的控制是依靠族长、乡绅或地方名流,用宗法血缘这个深入人心的纽带将“家” 和“国” 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国家繁荣强盛时,国家则侧重于对宗族的控制;当国力单薄虚弱时,则侧重于对宗族势力的利用。乡绅作为国家权力的乡村代理人,协助国家行使行政权力;同时,作为乡民的代表,他们还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因而, 乡村治理中出现了行政权与自治权并存的现象。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从1939年2月开始, 晋察冀边区政府对村政权组织机构开始改革。改造工作主要有:第一,设立村民代表会,发展民权。在村的组织初步健全后,即开始建立村民代表会,是村政最高权力机关。第二,扩大村组织委员会,实行分工,减轻村长事务。各委员会吸收全村庄各阶层积极分子参加,使工作易于完成,使边区政府的每一个下令和指示能够贯彻至村。第三,通过村选聚选出村长和村民代表会委员。边区各地掀起了村选运动。第四,建立中心村、模范村。通过中心村及模范村的建立,以点带面,从而达到村政权的普遍健全与巩固。

——摘编自张宏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边区政府对村政权组织机构改革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北方移民建立的政权东晋和南朝,将中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带到了南方,并给北方的非汉族政权带来示范作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朝仪的两位主持者,都是熟悉南朝典章制度的人物,改革的参照物也是南朝;秦朝至三国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游离于汉族政权之外。永嘉之乱后,南迁的政权为了延续统治,不断扩大开发地区和设置新的行政区,汉族政权的实际疆域进一步扩大;北方移民的大量迁入和迅速繁衍,使得汉族逐渐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材料二   陕南原以种植小麦为主,移民的到来,使汉中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米逐渐成为汉中、安康河川地带的主食,但远离汉江沿岸的很多地方仍然是米面共存或者更偏向面食。面食兼具南北,其中蒸面、热干面等具有荆楚色彩。米食除了米饭,以米制面也是一个特色,汉中著名的热米皮就是以大米粉蒸制而成,这是大米的面条化吃法。陕南山区在明清以前主要种植大麦、小麦、燕麦、荞麦和豆类,移民的到来导致苞谷和洋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改写了传统的五谷种植结构,其中苞谷糊汤是商州人的最爱,爱用辣椒、生姜、花椒、酿造醋、酸菜、泡菜等,汉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泡菜坛子,这和湖南、四川人极其相似。汉中有“三天不吃酸,腿杆打闪闪”的俗语,在西南及两湖也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弯弯”“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转转”等说法,说明汉中与巴蜀、湖湘在饮食文化上有相通之处。

——摘编自田龙过《明清移民与陕南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陕南饮食文化的特点,分析中国古代移民潮形成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首设《循吏传》,列于类传之首。《史记·循吏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5位循吏。

循吏

《史记·循吏传》的记载

齐国孙叔敖

其政“施教导民”“政缓禁止”,其人“三相楚而心愈卑”,其为治“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郑国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挚,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鲁国相公仪休

拒收遗鱼, “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楚国相石奢

竖直廉正,无所阿避

晋国法官李离

“过听杀人”,以身“正国法”

材料二   元代修的《宋史·循吏传》人物铨选, “抚子之长……尽其平生”,如程师孟“累领剧镇”,先后出任过南康军、楚州、洪州及青州等地知州;崔立则前后历知十余州。在“循名责实”原则下,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如赵尚宽“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阪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高赋继赵尚宽之后知唐州,两任期满时, “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界定循吏的标准,并分析影响其推崇循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史记》到《宋史》循吏人物铨选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2年,中东已分裂为以纳赛尔为首的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权与沙特领导下的保守的君主制国家两大阵营,阿拉伯冷战与美苏冷战相互交织。在1960年到1967年间,埃及与苏联先后达成数笔武器交易。从1964年到1967年间,以色列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共购买大量武器。以色列是中东乃至世界最贫水的国家之一,约旦河供应了以色列约三分之一的水需求,但自1964年以来,阿以双方竞相破坏对方的水利工程和设施,客观上也为六日战争的爆发营造了一种紧张气氛。1967514日,埃及宣布军队处于戒备状态,向西奈派遣军队,要求联合国紧急部队全部撤走,宣布关闭蒂朗海峡,封锁亚喀巴湾。然而,由于此前以色列领导人曾声称,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将被视为是一种宣战行为,因而纳赛尔的做法显然越过了以色列的“红线”,从而加速了1967年中东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齐淑杰、谢立忱《1967年中东战争爆发原因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矛盾加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以冲突的影响。
2023-10-24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1(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二战后法属非洲殖民地纷纷独立的形势,戴高乐组建“非洲事务处",授意雅克,富卡尔等人与非洲各国元首地下交易;法国合作部通过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等“民事”项目,为道达尔等跨国公司开采石油提供便利;借口防止共产主义渗透而长期驻军,充当“非洲宪兵”;效仿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非洲法郎”制造对法国的经济依赖;成立“法语国家组织”,输出法语文化产品,这些措施共同塑造了广受诟病的“法非特殊关系”。

——摘编自彭姝神《从戴高乐到马克龙:法国的非洲政策变化轨迹与内在逻辑》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非洲是斗争的前线……我们的斗争你们支持,你们的斗争我们支持。”1963年,周恩来宣布“不附带任何条件”、“推动受援国自力更生”、“保证受援国人员充分掌握技术”等对外援助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合作不断深化,非洲人口规模、耕地面积、资源禀赋等潜能持续释放,与中国资本、产业和技术的优势相得益彰。2013年以来,中非之间还在共建“一带一路”、治国理政经验分享和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交流互鉴。

——摘编自李安山《中国的非洲政策:一洲之策与全球方略之互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非特殊关系”的主要表现,并分析这一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非洲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法两国非洲政策的历史启示。
2024-03-19更新 | 183次组卷 | 6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07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的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最高学府。朝廷赐其“经书、《孝经法帖》《渊鉴斋法帖》”,予帑金以支持其办学、学术科研及藏书建设。康熙至嘉庆年间,福建各级官吏捐俸或拨付田产,资其购置图书。1838年,“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农桑、占星、巫医等稀见。其《藏书章程》规定:各书备士子观览后,应查修贮存;肆业生取阅,登记档册;夏月应行晒晾。18511908年,藏书先毁于战火再呈“中兴”,呈现传统经典史籍与体现洋务、新学、西学、时务等书籍收集并重。书院曾培养出林则徐、陈化成等。1901年,书院改为学堂,藏书由近代图书馆接收。

——摘编自陈明利《唐至清代闽台书院藏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历史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对鲜卑贵族如何确定尊卑和等级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诏令明确规定,“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给予“勋臣八姓”特别优待。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北魏王朝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特别是入主中原后,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

——摘编自彭丰文《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探究》

材料二 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朝堂政治的重新洗牌,造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武则天为巩固其地位以及权臣私心作祟,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很多以军功升至高位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唐中央政权得任高官的庶族寒人,骤然被列为士族行列,同时科举之路大开,一大批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心,贵族政治全而瓦解。

——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门阀衰落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 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 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 5%。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 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2022-11-04更新 | 685次组卷 | 1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几乎所有的城市和城镇均被城墙所包围,而防卫城墙的存在,既意味着城市与乡村(庄园)的区别,也为城市生活提供了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安全保障。市场作为商人的经营场所,也是城市最主要功能的表征,还是城市存在的前提和城市生活的重心所在。市民作为城市的创建者,也是城市生活的主体,没有市民就没有城市,也就没有城市生活本身。法庭是市民和城市生活的司法保障,市民通过创立自己的特别法庭,可以摆脱其所属审判管辖区域的领主法庭的繁复和束缚。作为“市民阶级的合法身份”的标志,自由“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特权,同时也是城市土地所具有的地区特权”。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大多由国王和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其内容主要是确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为了吸引更多的移民进入城市,这些特许状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领主权予以限制,因此,特许状在本质上是西欧封建制度下反对封建领主统治的一面进步的旗帜,国王与城市通过一种软性的合作以达到互惠的目的。通过授予特殊的法律、特权和习俗,中世纪的特许城市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与周围农村地区的村庄和部落分离开来了。而且特许状的颁发使城市率先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在城市法律制度的保障下进入顺利发展的轨道,这就必然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和整个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并为西欧封建社会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物质前提和条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早期城市兴起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特许状给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
2023-03-20更新 | 293次组卷 | 15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耿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