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是关于祁门红茶创制的三种记载。综合表中信息可知(     
记载来源
胡元龙为祁门南乡人,于前清咸丰年间即在贵溪开辟荒山五千余亩,兴植茶树。光绪二年(1876年),因绿茶销场不旺,特考察制造红茶之法《农商公报》(1916年)
该(祁门)县向来嗜制青茶,1876年,余干臣于历口开设子庄,劝诱园户制造红茶,出高价以事收买,翌年设红茶庄于闪里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编《祁门之茶业》(1933年)
同治十年(1871年),黟县余干臣建议祁人改制红茶。胡元龙公见识宏远,接受余某建议,先在培桂山房茶厂,把自采茶叶着手改制,取得了经验,再推广到全村胡益坚《我所知道的祁红茶史》
A.《农商公报》记载更为客观B.胡元龙创制了祁门红茶
C.祁门红茶创制于同光年间D.三种记载难以形成互证
2024-05-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等校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在苏美尔地区的某宫殿(或神庙)遗址中,发现了约公元前3000年的大量原始楔文泥版,墓中用来记录和传承知识的辞书(相当于课本)文献占15%,包括“树木表”“容器表”等十几种分门别类的辞书,而“百工表”更是罗列了120多种不同职业或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由此可知,苏美尔人(     
A.有完善的历史记载B.社会分工细致C.有较完整的成文法典D.社会等级森严
2024-02-24更新 | 27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威尔斯的《世界史纲》记载,公元前6500年,苏美尔人开凿渠道引水肥田,他们逐渐成为精通水利的工程师;他们有牛、驴、绵羊、山羊,但没有马;他们的土屋集聚而成城镇,他们还为自己的宗教兴建起塔式的庙宇。由此可以判断两河流域(     
A.已进入文明时代B.生产力出现飞跃
C.社会生活丰富多样D.诞生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4 . 《汉书·薛宣传》记载:申咸批判薛宣骨肉之情单薄,不宜封侯,薛宣之子薛况指使人将其刺伤在宫门外。廷尉以薛况本意是维护父亲为由,罪减一等。《后汉书·刘恺传》记载:安帝初年,清河相叔孙光因坐藏罪禁锢二世不得为官。太尉刘恺认为依《春秋》经义,罪止本人,不应禁锢子孙为官,得到皇帝认可。这反映出,汉代(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儒家思想融入司法实践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D.封建礼仪制度不断完善
5 . “鸿胪井刻石”位于旅顺黄金山下,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唐代刻石之一。关于此石的最早记载见于《辽东志》:“井上石刻有‘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凿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凡三十一字”。这可用于研究唐代(     
A.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B.军事部署和军队慰问
C.政府赈灾和民间救助D.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
6 . 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罗马史家感叹“人民开化文明⋯⋯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汉代(     
A.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B.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C.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D.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在封建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迁徙权利和婚姻自由,也没有择业权利,农奴大部分时间须为领主服劳役以及在自己份地上进行农业劳动,不能自由从事庄园手工业等其他生产活动。大多数农奴基本上被固定在份地或领主自营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尽管英国中世纪也出现城市兴起,不过当时的城市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并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许多市民仍然在城市边耕种一小块地,还要向领主交纳继承税和承担一定的劳役。可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城市化,同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土地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生活生产资料,还具有某种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每一块土地都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印有家族的名字。拥有土地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合封建农本社会正统观念。

——摘编自谷延方《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材料二   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1960年年底,中央不得不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从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主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这次转移过程中,呈现出自发转移的特征。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并要求各地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1-18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礼记·曲礼下》中对于西周祭祀礼仪有记载: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 “凡祭……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这反映出西周(     
A.注重维护和规范等级秩序B.祭祖习俗十分盛行
C.人们的人文意识渐趋加强D.周王牢固掌控地方
9 . 据元朝《元统元年进士录》记载,蒙古人进士25人,其家族中蒙汉通婚者20人;回人进士12人,其家族中回汉通婚者7人;畏兀儿人进士5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4人;西夏遗民唐兀进士7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7人。该数据可用于说明当时(     
A.和亲现象在各民族中盛行B.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C.全面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D.民族交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10 .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记载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