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观点(部分)

主张出处
君子和而不同。《论语》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

材料二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属于非合作博弈,即参与博弈赛局的双方,在严格遵守博弈规则的前提条件下,若是其中一方可以获得利益,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必然受损。所以,博弈双方的收益和损失之和永远为零,即博弈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零和博弈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的所有机遇、财富、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当世界中的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增加时,也就意味着别的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在减少,这便像一种无形的掠夺。

——摘编自【美】约翰·冯·诺伊曼著刘霞译《博弈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零和博弈理论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两种思想主张对当今全球治理的不同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上至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服饰都以儒雅为尚。文人喜好穿着宽博的衣衫,佩戴头巾。文化名人苏轼的穿着打扮成为儒雅风格的典范,引起广泛效仿。抗金英雄岳飞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留下儒将形象。因此,“儒将”和“儒帅”,成为宋人品评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王彬《刍议宋代服饰的审美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自民国成立以来,少数遗老遗少为表示对前清的“忠诚”仍穿戴清式冠服。191210月。

民国服制颁布以后,西式礼服在政界、商界和知识界较为流行,以至于西装成为新观念的代名词。由孙中山先生创制的中山装,具有中西合壁的特点,又可用国货制作,很快流行开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旗袍,成为城市女子的时装。1917年夏天,京、沪等地流行的无领、袒臂、露胫女装,风行到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有些乡村市场上也可以见到洋布、洋装、洋鞋,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摘编自黄能馥《中国服饰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低下,生活物资匮乏,人们衣服以实用为主,多是绿、蓝、黑、灰的单调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人们的服装从单一的绿蓝黑灰转变成了五彩缤纷。20世纪八九十年代,花裙子、蝙蝠衫、运动服、羊毛衫、喇叭裤、健美裤,充斥着大街小巷的商场。

——摘编自安毓英《中国现代服装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服饰儒雅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2021-05-08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其中董仲舒的儒学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并利用阴阳家学说把思孟(子思和孟子)学派的天人合一论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给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在他的思想体系里看不到“和而不同”的观点。他所强调的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如果说在伦理学的范围,董仲舒的儒学丧失了理性主义,那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无辱宗庙,无羞社稷,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却推动了国格,观念的诞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在唐代统治阶级思想中,他们既不能放弃儒学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作用,也不愿意对有助王化的佛教和道教势力进行实际上的限制。至中唐时,道教空前兴盛,并从义理与人生哲学方面整合儒佛之学,倡导“性命双修,与理身理国”。佛教也因其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的发展趋势,吸纳着众多信徒,抚慰着世人普遍不安的心灵。此时的儒学,因在意识形态与文化方面权威的失坠,而陷入了治国无力、治心无门的窘境。虽然韩愈等人力排佛老、捍卫儒家道统,但直到以程朱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的出现,儒学复兴运动才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他们既捍卫和发扬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传统,也从哲学义理的高度给予儒学以系统的解释和说明。

——摘编自刘亮红《唐代儒学权威失坠表现及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儒学陷入“治国无力、治心无门的窘境”的原因,并指出宋代“儒学复兴运动才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的表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化、弘治年间,徽州“民鲜力田,而多货殖”,如:“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黄崇德,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赀齐东……三晋关中人,推公为纲”“黄义刚,休宁人……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折色法”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并通过“捐纳”的方式攫取官位,以跻身士绅行列。此外,徽商多为弃学从商,推崇“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经商之余也积极延师课子,在徽州兴办或者是修建书院,以至明清“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全世界融为一体的市场格局日渐形成。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刘灿华《近代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衰落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一次流感,爆发于一战后期,从1918年3月延续至1920年3月。一战时出现的流感使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深受其害。在巴黎,平均每周有1200人丧生;在英格兰地区,每周死亡人数超出4000人;在美国,近50万人死亡;在德国,40万人死于该病,30%的军人丧失战斗力。大量的人员损耗使交战双方均产生了厌战情绪,士气低落。特别是德军,许多士兵逃离战场甚至发动起义,革命运动遍及全国,帝制崩溃。第二波流感消失后,协约国恢复攻势,德国放弃抵抗,于1918年11月签署了投降书,一战结束。大批适龄劳动力病死引发劳动力短缺,制约经济发展。大流感对于人为收入的增长具有“巨大而强劲”的推动作用。大流感改变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促使许多国家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部门。

——摘编自陈景彪《“西班牙大流感”的真相与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西班牙大流感”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班牙大流感”的影响。
2023-04-2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法律形式保护妇女的婚恋权利,使他们摆脱了封建家庭的附属地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60%以上的城乡妇女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建设事业。在三大改造时期,有1200多万农村妇女参加农业合作社。此外,女子的就业质量也不断提高,表现在就业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职位的提升。社会上激励和教育女性的刊物也特别多,包括《新中国妇女》《妇女园地》《西北妇女画报》(以农村文盲妇女为对象)等刊物。这些刊物不仅丰富了妇女的生活,也通过舆论宣传重新塑造了妇女的新时代形象。在1953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选举中,各级人民代表中均有一定数量的妇女代表,她们约占代表总数的17%。在1956年举行的第二次基层人民代表的选举中,参加投票的妇女人数及当选的女代表,都比1953年有所增加,当选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0.3%。

——摘编自余姣《建国初期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挽救日益衰败的农村现状,乡村复兴从口号变为社会实践运动。以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在各地创建县政建设试验区,率先进行乡村建设的试验。在试验区,乡建领导者加强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建设,改革教材、完善学制、改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经济上,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并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向农民发放贷款,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根据国民政府有关自治事务的规定,不少实验区开展调查户口、整顿税收、成立民团或警察局、组建自治团体等工作。乡村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总体上却出现了“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局面。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07年英国在弗吉尼亚建立第一块殖民地,荷兰、法国等国的移民接踵而至。英国颁布鼓励北美殖民扩张的《特许状》,到1783年北美接受了将近100万来自欧洲的移民。其中自由移民大多来源于母国的上层社会,包括与王室关系密切的贵族、冒险家、商人,后来多成为殖民地的管理者。另一部分是契约工,多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因贴有“契约”标签而被称为“非自愿”移民。移民到北美的英裔、荷裔等众多族裔之间混血通婚,造就了“美利坚”民族,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独立后的美国积极引进欧洲熟练的手工业技术人员。林肯时期,国会颁布了鼓励外国移民开发西部的《宅地法》和鼓励外国移民定居美国的《鼓励外来移民法》。总而言之,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移民为北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沈坚《地理大发现后流向新大陆的移民潮》

材料二:1984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农民进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在小城镇落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之后人口迁移规模迅速扩大,宏观迁移流向发生逆转。从延续数百年的向北、向西开发自然资源富集区、边疆地区、人口稀疏地区的迁移流转变为向东部沿海地区、东南沿海等地的迁移。1984年以来的十年间,省际年间迁移人数由120万增加到320万,迁移率由1‰左右上升到2.5%以上。关于城乡间人口迁移的统计数据表明,在1990—1995年的五年时间内,农村迁向市镇人口达1194.71万人,而接下来五年这一数字高达5065.50万人次,“民工潮”的蓬勃兴起,推动和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移民过程中的特点,并分析移民对北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2022-06-24更新 | 225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请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明末杰出的科学家。他曾同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著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问》等军事方面的著作。但徐光启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农政全书》就是其杰作。

——岳麓书社《农政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科学成就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徐光启科学成就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召开六次恳谈会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多数人主张南进,理由是日本的大部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南进的目的是为了抢夺南方的丰富资源,也是为了切断英美援华的补给线,迫使中国投降。1941年大本营陆军海军部又作出《对南方施策纲要》,认为只有欧美国家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生存等情况发生时,才能对南方实施武力。1940923日,日本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926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为了南进,日本又于27日与德、意缔结同盟条约,以德制美,共同对付英美:另一方面,又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稳定苏联。1941年,日本决定继续南进。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194112月,日本决定偷袭珍珠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采取南进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日冲突的实质及后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