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是中国疆域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扩展期,东北海疆经略是隋唐时期边疆治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中央政府治理东北地区的方式主要有军事征伐以及设置行政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置行政建制,例如唐朝于辽东地区设安东都护府。在日本海西岸涉海地区设置羁縻政权管理海疆,还有开设互市贸易的经济途径。隋唐时期对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为后世东北海疆的整体轮廓打下了基础,为东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遗产。

——摘编自岳新超《边疆治理视角下隋唐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

材料二   辽代中央政府设置于由皇帝的翰鲁朵(宫帐)及四部落构成的行宫部落中,行宫部落无疑是其政治中心。但它作为部落组织,与草原其他部落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畜牧生产集团。据畜牧生产周期的特点,游牧部落四季总是处于迁移流动中,这不仅为了避寒暑,同时也为了保证牲畜获得足够饲料以及保持和恢复牧场的肥力。这样的生产形式使行宫部落呈现一种动态,又因主宰国家事务的朝廷也置于这个部落中,所以辽代最高权力机构亦处于同步运动之中。于是便形成了与基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原政权截然不同的行宫政治。

——摘编自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

材料三   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实践中,各民族成员在创造了本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在这一漫长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边疆各少数民族既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摘编自张增勇等《论我国边疆治理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东北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辽代的行宫政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探索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所做的努力。
2024-04-10更新 | 142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有个名叫谢士先的人告发申坦是刘义宣(谋反败亡者)的同谋。当时申坦已死,他的儿子申令孙为山阳郡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便到廷尉投案请罪。廷尉卿蔡兴宗议曰:“若坦昔为戎首,身今尚存,累经肆眚(朝廷宽赦),犹应蒙宥(宽恕)。令孙天属(父子天性相连),理相为隐。况人亡事远,追相诬讦,断以礼律,义不合关。”同时指出谢士先“发因私怨,况称风声路传,实无定主,而干黩欺罔,罪合极法。”又有告状的百姓二十二人,案情还未了结,还得参与廷尉审讯,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人应该暂时拘押在尚方(监狱)之中。蔡兴宗“以讼民本在求理,故不加械,即若系尚方,于事为苦”。

—摘编于李延寿《南史·列传·卷二十九》

材料二   公民们:……在一个共和国当中,退位的国王只能在两种情况下派上用场:要么是危害政权的安定或是威胁自由,要么就是同时实现这两个结果。……我必须声明:路易十六必须死,因为祖国必须生。至于路易十六本人,我建议国民公会立刻宣布他是法兰西全体国民的叛徒。我建议为牺牲的自由革命烈士们竖立纪念碑,让人民始终铭记权利意识和曾经屈服于暴君的恐惧,同时也让所有的暴君永远知晓并害怕人民及其正义。

—摘自罗伯斯庇尔(1792年12月3日)《就对国王的审判问题而作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兴宗在司法实践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伯斯庇尔提出处死路易十六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伯斯庇尔演讲所产生的影响。
2024-02-0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

——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及其启示。
2024-04-10更新 | 278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赋役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缩小行政区划是晋察冀边区改造旧行政的重点之一。旧有的行政区划幅员广阔,一个区所辖村庄有多达几百个的,而华北山地民居普遍分散。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普遍实行小区制度。但在区县机构设置上,相较阎锡山治下的主要变化在于增加了公安和人民武装两科(部),国民党政权体系上层有复杂完备的组织机构,而村级只有一个村长,这样导致政令到县以下即形同虚文。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各村都建立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司法五个部门,每个部门委员会都由数人组成,这些职务一般都是无偿义务性质。

——摘编自王龙飞《破旧立新: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赋役制度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意义。
(3)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中再举一例制度变革,并说明其是如何“破旧立新”的。
2024-02-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就是传统的“天下观”,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把“天下”等同于“中国”。按照历代正统王朝思想的理解,“天下”至少包括以下含义:“天下”是“天子”的“天下”,“天子”是“天下”的“天子”,“天子”居“天下”之中心区域即为中国,其周边民族集团被分为“蛮、夷、戎、狄”。由此“天子”“中国(华夏)”“四夷”构成了一个以“天子”为中心的“三重”的天下体系。这种多重的“天下观”摆脱了狭隘的血缘意识,以华夏政治文化作为划分等级的标准,在解释了“中国”在“天下”中所处的地位的同时,还规定了周边民族在天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也为“蛮、夷、戎、狄”的人或民族集团进入“中国”提供了可能,随着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蛮、夷、戎、狄”也一样可变成“华夏”。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定义众说不一,有人说它是包含民族、领土与主权三要素的共同体,也有人说它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与历史的社会群体。马克思主义则强调,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提出“人民主权”说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是现代国家发端的标志。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争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前者倡言君主立宪,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认同现代国家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并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

——摘编自郑师渠《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天下观”对古代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民族国家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中国实践的历史背景。
2023-07-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830日,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统帅名义进驻日本,其制定并实施了包括解除武装、惩办战犯等一整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如基本人权、议会制度、和平经济等,以清除军国主义对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大力压制体现军国主义及侵略精神的制度。……194810月,美国国家委员会通过《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建议》,主张美国政府缓和惩办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政策,复兴日本经济。美国政府接受了该建议,此后的日本顺利踏上了美国的同盟战车,逐渐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基石。

——摘编自《中等大国的战略选择-以日本为例》

材料二   战后初期,按当时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看法,由人民民主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种人民民主道路基本上反映了东欧各国的实际,而且有很大的包容性,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经过政治经济改革,多种所有制并存且互相竞争,各民主党派组成联合政权,团结了最大多数人。到1947年前后,东欧各国的经济已经达到或接近战前的水平,政治民主也呈现勃勃生机。然而,随着冷战的爆发,苏联迅速放弃了允许东欧国家自主探索民族化道路的政策,要求这些国家完全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

——摘编自《前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初期日本改革的背景,并简析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初期东欧人民民主道路的特点。
2023-07-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重要的国际法文件

时间国际文件基本内容
1919《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二条   ……联盟会员国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在仲裁或司法裁决或行政院报告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第十六条   (一)会员国不顾本盟约……而从事战争者,即视为对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及其人民将与之断绝商业上或财政上或个人之往来。……
1928《非战公约》第一条   缔约国各方……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1945《联合国宪章》第二条   ……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第四十二条   ……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要的国际法实践活动及其理念。

主要活动
中国的条约实践1949年至1978年的除旧纳新到1979年至1990年的积极参与再到1991年至今的深度融入。新中国建立至今,对外签订了27000多项双边条约,500多项多边条约,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国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多年来,五项原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追求独立、自主、自强、发展的普遍诉求,也促进了拥有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五项原则有着深刻的国际法内涵。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方面保证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另一方面更保证了港澳特区的繁荣稳定。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更是对当代国际法的践行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83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外交理念被写入中国《宪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国际法内涵,包括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个方面。

——摘自外交部贾桂德司长的演讲《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20世纪前半期人类为避免战争所做的努力,并对这些努力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的国际法实践活动及其理念所体现的鲜明特色,分析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
2023-02-1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献中,“封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用于描述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最狭义的用法仅指具有贵族身份的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以及承诺进贡、劳役和兵役等义务。在中文文献中,“封建”一词经常被简化地拆解为封土建国或封爵建藩,建国或建藩准确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实质—政权的逐级承包。西欧历史上大致有国王—诸侯—骑士的三级承包,中国的西周则是周天子—诸侯—大夫三个等级。下级封臣均拥有治理权,诸侯、大夫等封臣不仅形同而且基本上就是自己领地上的国王。

——摘编自许小年《从秦到清根本就不是封建社会》

材料二   就“封建主义”的概念而言,中国从秦到清显然不是“封建社会”,而是“专制主义”社会。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未在中国出现,原因不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相比在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权利、契约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缺乏,而是此后遭到了“专制主义”的压制和破坏。“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夭折只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太短了或者说结束的太早了。以西方的英国为例,自诺曼征服(1066)全面建立封建制后,王室、教会、贵族乃至自治城市间的冲突不断,《大宪章》、“玫瑰战争”(贵族内战)《至尊法案》均是其具体体现,直到1534年英国君主专制才得以确立,英国早期民族国家得以形成。即便如此,在这个长达500年的“封建社会”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中英国的地方自治、自治城市在基层治理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王权的重商主义理念也未曾中断,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兴起成长起来。

——摘编自许小年《从秦到清根本就不是封建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封建主义”或“封建”社会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中国“专制主义”社会相比,英国“封建社会”的环境为什么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与成长。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1月,清朝统治集团迫于统治危机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新政”。晚清的统治阶层始终固守君主专制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富国强兵”,而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希望通过多领域、宽范围的改革措施来达到迅速缓解矛盾、重振权威、巩固皇位的目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国库亏空,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筹集资金的办法以强制捐献以及巧立名目的税收等惯用的方法来对百姓进行搜刮,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纵观晚清70多年历史,清王朝有很多改革自强的机会,即使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改革,也很快会被整个统治集团的专制政治情性所淹没,最后不了了之。

——据董自稳《浅议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78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9.7%,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均GDP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居民收入从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4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7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覆盖4亿多农民,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摘编自王俊骏《筒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并简析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2022-12-0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海外“蕃商”涌入中国,他们在元朝享有优良的待遇,尤其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一定的特权,对元朝的统治多有贡献,其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也随之进入中国。这使得元朝统治下一度出现了多种世界性宗教,这些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及各种民间信仰并存,尤以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密切的东南沿海地区最为突出。元朝政府在借鉴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元朝的实际特点与需要,通过政策、法律及统治策略改革进行宗教治理。对于帝国领域内的各种宗教都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对于各类宗教基本都不设禁令。为各宗教设立规章,明确其权限与归属。在树立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对各宗教实行“代理人治理”。中央设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宣政院,还通过诸如“提举市舶司”这样的地方职能机关管理来华外国人的宗教争端和相关事宜。

——摘编自王思杰《试论元朝的宗教治理策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宗教治理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宗教治理策略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022-12-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