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1898年之前,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常常纠结于传统的天下主义与排满的种族主义之间此后转向以现代民族国家和反帝国主义为基调的国家民族主义。造成其思想转变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社会主流思想变动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024-01-2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雍正元年,“福建客商出疆贸易者,各省码头皆有,而苏州南濠一带,客商聚集尤多,历来如是。查系俱有行业之商。”据此可知(     
A.区域位置决定经济发展B.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
C.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十三行”垄断外贸
2024-01-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房村光饼”起源于明朝中期,是流行于闽北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据传与当时某位在闽抗击倭寇的爱国将领有关。这位爱国将领最有可能是(     
A.戚继光B.俞大猷C.郑成功D.林则徐
2024-01-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清人王夫之曾评说:“宋所忌者,宜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宠之文士也。”下列可以佐证其观点的是(     
A.设立中朝B.派驻州刺史C.文官任枢密使D.废除宰相制度
2024-01-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它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实现了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是世界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维持帝国统一而修筑的巨大工程体系。该工程体系指的是(     
A.都江堰B.莫高窟C.大运河D.明长城
2024-01-2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规定,老人控告子女“不孝”,可以要求处以死刑,而地方官吏不必经过“三宥”的程序,须立即拘捕惩处;子女不得控告父母,告者有罪得予追究。这反映出秦朝(     
A.礼法并用的倾向B.家庭关系的紧张C.定罪量刑的完善D.政治制度的变革
2024-01-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西周将殷商亲族分封给新封国作为臣民,从而将周人与殷民、土著部族捆绑为一个国家共同体,改变了夏商时期的亲族聚居的状况。这一做法(     
A.导致了统治权力的旁落B.助推了早期国家的发展
C.解决了财产分配的矛盾D.确保了王畿地区的安全
2024-01-2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史里有“存留养亲”制度。《北魏律·名例》规定:“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管,留养其亲。”《唐律疏议·名例》中犯死罪非十恶条称为“权留养亲”,规定犯流罪而祖父母、父母老(年八十),家无期亲成丁者,权留养亲;但如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仍执行流刑。宋、明、清律还定死罪犯亲老疾应侍者须上请,但十恶之罪除外。

——摘编自刘晓丛《中国法律的刑罚对人们心灵的教化作用》等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纂成《大清民律草案》,这是“我国民法史上第一部按照资本主义民法原则起草的民法典”。由于清政府的垮台,此草策也就丧失了变成正式民法典的机会。1925-1926年,北洋政府编纂的《民国民律草案》参照传统大陆法系,按照“以物为本”的原则,分为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共5编。草案完成时,发生北京政变,国会被解散,无法继续审议通过。

20211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立法精神上引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设了人格权和侵权责任两编,在总则编中设专节,专门规定监护制度,内容涉及监护人义务与职责、监护种类等方面内容,同时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各个领域都作了较为完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民法典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民法典编纂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存留养亲”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清末民初的民法典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法制史演变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抗日战争中,海外华人广泛的抗日宣传工作和争取国际声援的活动,为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海外华人捐资捐物支援祖国抗战,成为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和补充。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人曾有过两次大规模回国参战的热潮。

此外,一些人还采取了不与日寇合作,坚持消极抵抗的方式来参与抗日。

——摘编自刘东《海外华人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枢纽,同时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外华人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以来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宋廷迁至临安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土地资源紧张。浙江民众生产生活成本增加,加之灾害频发,在这种情势下,官民将发展空间投向了沿海滩涂。但受限于对沿海滩涂资源的认知程度与时人开发沿海滩涂技术水平,官民开发沿海滩涂的活动主要从滩涂围垦、海盐生产、海物采捕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航海贸易诸项活动。在浙江的引领下,中国形成了依托陆地、走向海洋的新格局。

——摘编自张宏利《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渔业捕捞方法等的发展,使得海洋渔业捕捞突破航行瓶颈,驶向远海。在高压海禁政策下,涂滩养殖业蓬勃发展,制盐工艺与产量不断提高。明清中国已形成了以沿海渔产区为中心扩张全国、延伸海外的海产品市场销售网络体系,然而明清政府极力控制民间贸易的规模和实力,同时还禁止商民出洋长期谋生或久居国外谋求发展,使中国社会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机遇。

——摘编自胡可杰《耕海牧渔: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渔业活动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浙江官民开发沿海滩涂的动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与宋朝海洋资源开发的不同。
2024-01-2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