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乐”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孔子。而孔子的“乐”观念则集中体现在其弟子对其言行而进行编纂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其中对《韶》和《武》两种音乐的观点,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三维度,从中可以大体概括出儒家“乐”观念的基本内容,有力地说明先秦儒家“乐”观念已经初具雏形。孔子在编纂《六经》时,加入自己的观点,在此期间“乐”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孔子的毕生追求,是能够建功立业,希望达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孔子垂暮之年,发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感慨,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表达了一种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班小舒《先秦儒家“乐”的观念研究》

材料二   苏格拉底在建构理想城邦时认为,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理想城邦守卫者的美德。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让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扮演某个角色,“当他就像另一个人那样言说时”,受教育者“完全同化于那个故事中的角色”。守卫者需要模仿那些勇敢、明智、虔敬、自由的人。持续的模仿会让守卫者在言行与思想上形成“习惯”与“天性”。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会对那些美好事物感到快乐并培育出节制的美德。如果能够按照苏格拉底所设想的那样,一个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等其有了理性判断,感性和理性达成和谐从而形成完整的美德,那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自愿做恶”(“不自制”)的问题。

——盛传婕《柏拉图对快乐主义的接纳与拒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乐”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苏格拉底与孔子对于“乐”观点的不同点及原因。
2024·江苏南通·一模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纽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与中国不同,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世界民族多耶,以人种言,略分黄白,以地理言,略分东西两洋。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李大钊认为:“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富,生产之丰,故其生计以农业为主,其民族为定住的。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赐予甚乏,故其生计以工商为主,其民族为移位的。惟其定位于一所也,故其家族繁衍;惟其移住各处也,故其家族简单。家族繁衍故行家族主义;家族简单故行个人主义。’

——摘编自杨胜利《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中对“群体”与“个人”关系认识的差异。
(2)据材料二,归纳李大钊和陈独秀对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因素的共同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2023-10-28更新 | 335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中国各地都发展出一定规模的票号、钱庄。清代中期后,山西票号几乎开满了国内各省。鸦片战争后,上海为代表的口岸城市,开始兴起钱庄。为了拓展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业务,外国商人将现代银行业引入中国,最早的就是一家英资背景的银行丽如银行。之后,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日本的银行纷纷在中国设立分行。经过市场洗牌,到19世纪末,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了45家分支机构。

——摘编自吴景平《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银行业在1927-1937年“黄金时代”的发展,带来的成果包括存款业务猛增到了45.5亿元,大大超过了外资银行的该业务量(5.11亿元),占据了总发钞额的87%。近代中国银行业为当时的民族工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比如,棉纺织业就获得了压倒性优势的贷款支持,面粉业、丝绸业也获益显著。近代中国银行业在那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对于当时国家的救亡图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在金融领域的干预更甚,屡屡违反金融市场规律,滥发货币,从根本上葬送了人民对于该政府的信任,最终导致国民政府金融业的崩溃。

——摘编自[美]程麟荪《中国近代的银行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到清代金融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概括近代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银行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主要表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时间标准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一   时间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时间,如天体运行造成的四季循环和昼夜交替;二是社会时间,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时间,例如“一周”概念的出现。不过,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并非截然分离,毋宁说,社会时间是根据自然时间来重新组织和划分的时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追随大自然的节律,主要是适应自然时间。在这种社会里,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规则比较粗略,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代以后,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精细度及精确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在天文观测中才用到的“分”、“秒”,到后来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时间。

材料二 全球时间问题早已出现端倪。地理大发现时代,环球航行存在日期差。到19世纪,在时间尚未实现标准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交往愈是快捷方便,遭遇到的时间问题就愈是突出。国际通用的计时方式由主导全球化的一些国家共同制定并建议各国遵守。1884101日,由27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正式召开。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格林威治子午线及格林威治时间可以被看成是当时强盛的大英帝国的一个符号,它以提供标准时间的方式支配了全世界。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期格林威治时间得到公认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医与中药】

材料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医的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到隋唐五代,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另外,唐代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其中《备急千金要方》中还用专门的篇目《大医精诚》详细论述了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历程及成果,提炼中医药学中所蕴含的重要思想观念。
6 .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革命中跨越】
甲: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大发展,……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摘自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

(1)材料甲中美国的“革命性进展”得益于哪一次技术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次技术革命的经济影响,并写出美国进行这次技术革命的政治条件。
【改革中前进】
乙: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摘自1921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节录))丙:1933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2)写出材料乙反映的核心史实,并概括苏俄采取此措施的作用。根据材料丙列举新政在金融领域采取的举措。
【合作中共赢】
丁: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德、意、日法西斯签订联合作战协定。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行动,加强盟国内部的团结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海报上的文字写着“团结,我们就能获胜”。(摘编自陈仲丹《墙头政治》)
(3)写出材料丁中“日本偷袭珍珠港”对二战进程的影响。根据此材料,概括盟国最终获胜的关键。
2022-07-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首推通省均摊的直隶巡抚李维钧,他奏称“以直属人丁请按地亩均摊,原因北五府地圈丁留,民多偏累起见,仰荷圣恩俞允,臣悉心筹度,如此五府所属以本处丁粮摊入本处地粮之内,则粮必倍增,有地者亦属苦累,是以酌议通省均摊。”且直隶等北方省份各州县田赋负担尚无畸重畸轻之别,丁银通省均摊在缓解原本丁银沉重的州县负担的同时,对其他州县影响尚不甚大。即将全省“四十二万零八百两之丁银,均摊于(全省)二百零三万四千百余两地银之内,仍照顾上、中、下三则之田,各计其纳粮轻重之数,而分摊其丁银,永无偏累”。大体上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银钱许。但南方省份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各州县田赋丁银负担原本轻重不一,以江南为例,长江以北州县丁银重而田赋较轻,长江以南州县丁银轻但田赋颇重,若丁银通省均摊,势必前者获益而后者受损,造成新的税负不公平、不合理.....故其后,“乾隆四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接着,福建、山东、河南、浙江、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相继推行。至雍正七年(1729年)便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

        ---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以浙江、湖北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其作物产出率比较高。他们的土地分为:村社公有土地、官用土地(包括神庙土地、供养王室贵族和各级官员的土地)、私有土地(包括允许贵族世袭的土地、国王赐给有战功的武士和杰出家族的土地)。他们和玛雅人的商品贸易,既有当地贸易,又有远距离贾易,通常可可豆和棉织品被当作货币使用。特诺奇蒂特兰城有许多大小广场,用作商品交易场所。据记载该城有69种不同类型的商人,他们形成一个特殊阶层,住在城市的特定区域,可供奉自己的神灵,并仅同本阶层的人通婚。

——摘编自韩琦、史建华《论拉美古代印第安文明及其遗产》

材料二   16世纪西班牙人在墨西哥的部分主要活动

时间

主要活动

1519年

西班牙人科尔斯特率军向墨西哥中部高原进军。阿兹特克国王被迫准许其进入特诺奇蒂特兰城,自己也受到科尔斯特的扶持与控制

1521年4月

科尔斯特以大屠杀的方式彻底摧毁特诺奇蒂特兰城

16世纪70年代起

(墨西哥港口城市)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不仅驶往墨西哥各地,还进一步向南到达利马,运送大量中国商品

1593年

西班牙国王颁布教令,规定从马尼拉进口的商品也只能在墨西哥销售或转运至宗主国;墨西哥每年从菲律宾进口的商品价值不得超过25万比索,每年只允许两艘商船前往马尼拉,每艘载重不得超过300吨

——据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阿兹特克文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班牙人给阿兹特克文明带来的影响。
2023-05-07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在微观性构成的内部载体上,“光荣革命”以立法的形式否定了君主主权,确立了议会主权。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剥夺了国王唯一尚存的行政权。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主要由保守党和自由党把持,轮流执政。政治体制的产生发展和变革,背后有独特的政治文化,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英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存在,俨然演化成为了一种国家理念的存在,与其民族、传统和思想浑然一体。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该国居民形成了审慎、害怕变革、崇尚改良的岛国心态,塑造了人们安于现状、乐于遵循、服从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的生活态度。在英国,社会各阶级价值取向都向上流社会看齐,并逐渐养成绅士风度的国民性格。

——摘编自王哲媛《影响英国政治制度的政治文化因素概述》

材料二   完成民族国家构建然后开始民主化的进程,反映了政治发展的一般逻辑,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历史上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新中国的成立,让传统的中国拥有一个强大的现代政党体系,中国共产党超强的领导与执政、动员与整合能力,是我国现代化和民主化得以稳步推进的前提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莫里斯·梅斯纳说: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解决了过去日趋严重的、长达一世纪之久的混乱。被称为“一盘散沙”的中国,正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则断言:中国模式,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

——摘编自胡伟《新中国的政治发展:成就、途径和道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政治制度的架构,并说明影响英国政治体制的文化内核。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政治制度相比,新中国在制度体系上的主要区别,并分析其原因,简述“中国模式”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2022-05-09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3届高三8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9年9月,有人评论一场英国皇家协会的成果验证发布会说:“传统的仪式,以及背景上悬挂的牛顿画像,无不提醒我们;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归纳将接受它的第一次修正。”这项被验证的成果应是
A.经典力学B.量子力学C.进化论D.相对论
2022-04-21更新 | 512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