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序号材料内容材料   出处
1凶荒之民,枵腹以待哺,如涸辙之鲋,望斗升水于旦夕,犹不足以救。而彼文书往复,动经数月半年,岂其所堪哉。《明经世文编》
2洪武中所籴郡县预备仓谷,岁歉则散,秋熟则还。数年来有司官吏与守仓之民,或假为己有,或私借与人,俱不还官,仓廒颓废。《明宣宗实录》
3右副都御史吴廷举,“奉命赈济,不急所先,乃重建衡山庙宇,费二千七百有奇,夫役、林木皆取于民……乃驱待毙之民为邀福媚神之举”,如此害民之臣只不过被调离而已。《明武宗实录》

——摘编自袁祖亮主编《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

材料二   晋冀鲁豫边区在19421943年间遭遇了全区性的旱灾。1942年爆发灾荒后,太行分局在做好必要的宣传动员工作后,便进行实地灾情调查工作,将灾民分成三等并据等级依次救助。为了减轻灾民的负担,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19431944两年中,给太行区减免公粮140500石。1943年秋冬,部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生产运动并成立了各级生产委员会。政府还组织发展运输事业,向灾区调剂了大量粮食。数十万石的救济粮和每年1500万斤左右的山货通过崎岖的山路,运送到预定处所或被输送出口。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这次严重的灾荒。

——摘编自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救灾赈济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冀鲁豫边区战胜1942-1943年灾荒的原因。
2024-05-1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新时代
1.1949~1955年:在苏联带领下,遍及欧亚非多达22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响应和传播
2.1956~1966年:中国人的世界现与全球战略更加注重两大阵营之间的“中间地带”
3.1966~1976年: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中美关系缓和,恢复在联合国等组织的席位
1.邓小平时期:改善中美、中苏关系;实行不结盟政策;与国际社会发展外贸关系;198534日,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现在世界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2.江泽民时期:建立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和上合组织。拓展与东盟国家关系;实现港澳回归;加入世贸组织:妥善处理台海危机,北约飞机炸馆事件等重大危机
3.胡锦涛时期:外交领事保护制度改革;多边外交创新:参与多个国际规则制定、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与170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与200多个国家建立经贸联系,成为金砖四国领头羊
1.提出三个自信学说和负责任大国等概念
2.创建新型大国关系
3.提出“把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

——摘编自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基本判断并说明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意义。
2024-05-17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曲阜是以“孔庙、孔林、孔府”而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城市。“三孔”是东方建筑技能的优秀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内容,承载着儒家思想哲学,199412月被收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封建王朝历代政权的保护下,曲阜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府庙建筑群、家族墓地、历代碑刻、家族档案和家志谱牒。今天的曲阜不仅是历史城区,也是集居住、商业、教育、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城区,城市空间内除了古建筑群还包括道路街巷和由传统民居组成的居住街坊和商业街市。

材料二   198512月,基督教世界三大圣城之一的圣地亚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圣地亚哥的新城区环绕老城而建,实施了新的综合发展模式,包括:对古城区内建筑物的修缮,改善区域内设施和绿地;构建一系列新的标志性建筑物,既与城市修缮结合,又不影响历史城区的景观;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提升城市影响力。圣地亚哥城市更新工作由国家、地区和当地行政机构共同承担,城市整体修复规划接纳了居民的意见,还设立了由专业工匠教授传统技术的学校,对有意从事修复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圣地亚哥走出了一条融历史与未来的城市发展之路。

——上述摘编自高洁《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历史城镇曲阜的文化遗产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历史城镇开发与保护的经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五口之家农户税赋负担简表

财产税人头税
土地
(亩)
产量
(石)
税率粮价
(钱/石)
土地税
(钱)
刍稿
(钱)
更赋
(钱)
算赋
(钱)
口赋
(钱)
701501/3080400小于503450最多60至少240

——摘编自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三条脉络、四个节点、五个阶段》

材料二   东汉田租以产量为标准,实行三十税一之制。至建安五年,“曹操始制新科”,“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曹魏“制新科”后,河东号称“百姓劝农,家家丰实”,冀州号称“户口最多,田多垦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的租调制对汉代赋税所做的调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曹魏的租调制。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荷兰地区的风俗画形成于15、16世纪之交,受到人们的喜爱。康坦·马西斯为风俗画的创始人之一,他开创了尼德兰风景画家与人物画穿联合创作的先例。昆丁·马西斯本来也是一位宗教画家,后来才慢慢转向风俗画,而这幅《银钱兑换商夫妇》则被美术史家称誉为 “开辟了近代美术猫绘日常生活的先河”。《银钱兑换商夫妇》描绘的是安特卫普出现的金融 业务的最早商业形式——钱铺,它是银行的雏形。画中这一对夫妇,男的是钱铺掌柜,他正在用戥子称金银,女人悠闲地翻着画册,眼睛却注意着丈夫的活动,这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生活的一个侧面。在桌面上有一面凸镜,镜内照出这个房间长方形的窗子,透过窗户还可以看见街上的房子与树林。

该图有多个版本,最早的版本(左图)是尼德兰杰出的画家马西斯创作于1514年的作品,题为《银线兑换商夫妇》,而另一幅(右图)只是该图的变体画而已,其作者估计是另一位尼德兰画家马林努斯··罗棉斯瓦莱,所谓变体画,是指画家对同一画题,用不同的构图、表现方式加以处理的作品,除最先或最主要的一幅外,具余的都可称作变体画、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变体画的大量涌现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摘编自伊丽达等编著《图说西方绘画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德兰风俗画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解读《银钱兑换商夫妇》。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用图像史料进行史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开始建立近代工业,但是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18世纪末期之前,法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80%以上。拿破仑上台之后,宣布保障农村的小土地所用制,但由于忙于战争而将经济的发展置于次要的地位。连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后又被迫支付沉重的战争赔款。19世纪,法国的大部分银行不愿贷款给工商业界,而是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小的政府或收益较大的海外。由于长时间处于战乱状态,一部分资金充裕的资产阶级携带资金出国,导致法国国内资金的流失。同时,大陆封锁政策的长期实施隔断了法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仅使法国刚刚发展起来的棉纺织工业由于原材料缺乏而中断,而且还使多年苦心经营的海外市场大量丧失。

——摘编自贺建平《简评萨伊学说对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及影响》等

材料二   1925年12月,在联共 (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了“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人选择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等等。只是后来,苏联把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片面化、固定化、模式化,没有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形势与条件及时做出调整。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财力和物力都是不充裕的,但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通过计划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用十几年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程。

——摘编自汤德森《苏联国家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工业化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简要说明材料中体现出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4-19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以来,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成为社会学者关注的热点,他们认为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历史功绩,代议民主制度也各有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平等被忽视追求,人的个性却被淹没了,从而造就了新的巨大社会差异。于是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又被称作“政治实验”世纪。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上蹒跚……196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并在1975年得到重申。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受到了各方关注,也有学者认为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要避免可能出现的偏向……中国政府提出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编自《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成就与政治发展状况。举出20世纪上半叶“政治实验”的两个实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蹒跚”的现代化历程,写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成就。
2024-03-09更新 | 18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后,教育救国思想日益活跃,以晏阳初、陶行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把“除文盲,作新民”、“改造中国社会”等作为理想追求,在全国一些城市建立识字班等教育机构,推广识字运动。2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知识分子还尝试通过设立乡村建设试验区,编订出版各类识字教材“送字下乡”,将扫盲教育推向广大农村。由于知识分子依附旧式政权,而其教育理念又多来自欧美社会,这使扫盲识字运动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较大距离。再加上运动的试验性质,导致这一时期的乡村扫盲成果比较有限。

——摘编自潘祥辉《“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等

材料二   中央苏维埃政府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宣布苏维埃掌管教育事业,要取消一切旧式教育,建立“共产主义教育”。 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统一领导下,扫盲识字运动从中央到地方开展起来。作为基层单位的各乡苏维埃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有效组织群众识字学文化。苏区群众“随时, 随地, 随人数”互教互学,创新学习方法,全民性地参与扫盲工作。苏区政府还定期巡视,监督识字运动开展。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重塑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开辟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摘编自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在扫盲识字教育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的意义。
2024-03-08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9 .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在陶瓷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景德镇陶瓷历史上,元青花的出现,既是一次陶瓷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文化融合和时代风尚的变化, 其融合了14世纪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青花的器型普遍较大,这种大器型为文化附加提供了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艺术样式都可以借助陶瓷媒介进行传播。 就文化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来看,陶瓷比丝绸、茶叶更适合各文化样式的创作,陶瓷如同纸张一样,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媒介。

——摘编自张泽兵《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

材料二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欧洲人把购买和搜集中国瓷器说成像去“寻找黄金”。17、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6000万件, 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景德镇陶瓷的文化价值。
(2)选取材料二中的某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对东西方瓷器贸易进行简要评析。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胡光墉破产案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胡光墉进入左宗棠幕府,为左氏办理军需后勤,兼办洋务。1876年,左宗棠西征新疆,胡光墉为左氏筹借巨额洋款被朝廷嘉许,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后来,胡光墉依仗与左氏的关系,在东南各省开设钱庄和票号,甚至经营当时私人票号被禁止的官款业务。

1883年,上海爆发金融危机,加上中越边境紧张,胡光墉的阜康票号因挤兑风波而倒闭,紧随而来的是官款索赔问题。清政府谕令左宗棠查办阜康官亏案。左宗棠虽与胡光墉私交甚密,但因阜康票号官亏案牵涉事大,并没有对其偏袒。按制,亏空的款项由当事人用自己的财产抵偿亏损的公款即可。

本以为此案就此结案。然而,陕督谭钟麟质疑胡光墉在西征借款中存在“不当得利”,由此牵涉出户部清算胡光墉历史经济问题的两大案件。第一、华商股份案。西征筹饷过程中,胡光墉按章设立乾泰公司,共筹集350万两,其中汇丰银行和华商各认股175万两。胡光墉被质疑华商股份为其隐形资产。左宗棠认为“华商股内实有洋行伙友附股”,肯定胡光墉“并无股份”,并有债票为据。而户部阎敬铭认为胡氏“出身市侩,积惯架空罔利”。18847月,户部在无确切证据的前提下,凭借权力认定华商股份是胡氏隐形资产,并强行追索15万两。第二、行用水脚银案。行用水脚银是胡光墉经手西征借款因公报销的相关费用。此费符合清政府默许的“援案开报”、汇单奏销的惯例。户部对此提出质疑,认定行用水脚等106784两皆为胡光墉“擅扣滥支”之款。左宗棠等人回应了户部的相关质疑,称水脚银“驻鄂粮台有案可查,非胡革道所能掩饰”。曾国荃称报销依据并非户部标准,而是“轮船之定章,特数目多寡之间有不可概论耳”。案件的最终结果是:清政府谕令浙江省从胡氏产业内迅速变价照数凑齐106784两,于闰五月以前解交甘肃粮台应用。

胡光墉资金周转失灵,又受外商排挤,被迫贱卖资产。最终,胡光墉被革职抄家,郁郁而终。

——摘编自牛澎涛《析论清政府对胡光墉破产清算案的审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胡光墉破产案的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