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五口之家农户税赋负担简表

财产税人头税
土地
(亩)
产量
(石)
税率粮价
(钱/石)
土地税
(钱)
刍稿
(钱)
更赋
(钱)
算赋
(钱)
口赋
(钱)
701501/3080400小于503450最多60至少240

——摘编自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三条脉络、四个节点、五个阶段》

材料二   东汉田租以产量为标准,实行三十税一之制。至建安五年,“曹操始制新科”,“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曹魏“制新科”后,河东号称“百姓劝农,家家丰实”,冀州号称“户口最多,田多垦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的租调制对汉代赋税所做的调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曹魏的租调制。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战国后期仅剩下七雄与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再往后直至现代,基本都沿用“中国”的说法。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改编自葛剑雄《“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当局仓促立国,但是共和国体制并未落实。列强欺凌中国,仍旧咄咄逼人。从“九一八”到“七七”,日本步步进逼,企图将中国一块一块吞下。但是,日本压迫愈紧,中国救亡图存之心愈切。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各民族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中共以农村为基地,动员民众,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于19499月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经过百年炼铸的诉求,其威力莫可与京!

——改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塑造的历史过程。
2024-04-28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3 .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在陶瓷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景德镇陶瓷历史上,元青花的出现,既是一次陶瓷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文化融合和时代风尚的变化, 其融合了14世纪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青花的器型普遍较大,这种大器型为文化附加提供了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艺术样式都可以借助陶瓷媒介进行传播。 就文化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来看,陶瓷比丝绸、茶叶更适合各文化样式的创作,陶瓷如同纸张一样,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媒介。

——摘编自张泽兵《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

材料二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欧洲人把购买和搜集中国瓷器说成像去“寻找黄金”。17、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6000万件, 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景德镇陶瓷的文化价值。
(2)选取材料二中的某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对东西方瓷器贸易进行简要评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帝国国内日益分化成两大利益集团。

派别主要观点
“垄断贸易派”1.在中华帝国各种生活必需品乃至奢侈用品应有尽有,外国商品想在中国大力开拓市场是不可能的。商人们应该更多的从中国进口,而非出口2.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所以他们一直不觉得对外交往有什么必要。这是一种孤立排外的文化。3.清朝的法律和政府体制有其内在合理性。4.在处理与清朝的关系时,最好方法不是挑战或无视其法律的权威,而是“对他们的制度和规定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并以和善的方式与中国政府交流。”
“自由贸易派”1.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2.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3.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与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
4.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结合材料及所学相关知识,指出19世纪英帝国两大利益集团对华观点的本质,并评析这两种观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国王制定并颁布的,是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前期的法典,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古巴比伦尽管比古罗马早一千多年,可是两者同处于奴隶制历史阶段。《汉谟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不仅作为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而存在,而且在法律文化上也是属于初始时期。但是,建立在不同经济基础上的古巴比伦与古罗马法律文化各有特色。古巴比伦的法律文化带有农业文化色彩,古罗马的法律文化却有较多的工商文化色彩。《汉谟拉比法典》是案例汇编,缺乏法的抽象,法律规范程度偏低。《十二铜表法》条款的制定从法理角度加以抽象,不是参照某一案例,具有普通性意义。《汉谟拉比法典》表露了汉谟拉比王的志高气扬,突出了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十二铜表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权,反映出经济价值取向。总之,《汉谟拉比法典》适合于古巴比伦奴隶制社会,却因其保守成为阻碍古巴比伦社会发展的紧箍咒。《十二铜表法》反映了古罗马的政治经济需求,大大促进了罗马社会的发展进步。

——摘编自夏祖恩《(汉谟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比较论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谟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十二铜表法》。
2023-06-08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曹操,字孟德,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军事力量,并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争。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在政治上确立了优势,后以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先后打败袁术、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逐渐统一北方。其后,曹操进位丞相,亲率大军南征,败于赤壁。后进封为魏王。子曹丕在他死后即代汉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执政期间,推行屯田制,广兴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废止汉代的赋税制,颁行租调制,促进了北方自耕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立士家制度,保障了兵员的供给。提倡“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招揽了大批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操纵选官的局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势力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当时曹魏统治区域内出现了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的良好局面。针对有人言曹操有“不逊之志”, 要求其放弃兵权和权位,他亲撰《述志令》表明:“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据郭东旭等主编《丹青难写是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封建王朝下统观念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视角评价曹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曹操《述志令》所表达的观点。
2022-05-02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重点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主父偃(?—前126),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易》《春秋》、百家之言等,期望自己将来能够位及卿相,但未受到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礼遇。逐西入长安,径投大将军卫青门下,甚至毛遂自荐于汉武帝,上书陈九事,汉武帝十分欣赏他的文采思辨和过人胆识。主父偃总结了汉景帝处理诸侯王问题的得失,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不但可以避免重蹈七国之乱的覆辙,还使反叛势力难以积聚力量,汉武帝欣然采之。建元二年(前139),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武帝纳之。元朔二年(前127),卫青等出击匈奴并收复河套之地,朝中大臣多主张弃守河套,主父偃却力主在朔方筑城,认为此举既可“省转输戍漕”,又可扩大疆土并建立灭胡根据地,汉武帝于是在河套以南地区设立朔方郡。随着恩宠日隆,朝中大臣及各诸侯王都用重金贿赂他,主父偃竟然照单全收,甚至说:“吾日暮途远,故例行暴施之。”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揭发齐王奸事,齐王畏罪自杀,朝中众臣都向汉武帝上奏请杀主父偃,汉武帝最终以逼杀宗室、结交诸侯、私受贿金等罪为由,下令诛杀主父偃全族。

——摘编自王胜利《主父偃的跌宕人生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主父偃的跌宕人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主父偃的跌宕人生。
2022-02-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年高三下学期核心模拟卷(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书院的主管者称为山长,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其下还有负责教学工作的“堂长"和“讲书"",及维持教学纪律的“堂正"和“学录”。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材料二   13世纪末,人们开始以一种新颖的主动的态度来探讨教育问题。经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洗礼以及欧洲各国世俗学校的普遍建立,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远远不限于神职人员,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了重大调整。……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由教材转向学生,主张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强调课程的设计应完全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摘编自孙雪《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型——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观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教育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各地学堂数量加速增长,散漫无序,并在师资比例、中西学课程设置以及学堂与科举的关系上存在诸多争议,严重影响着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不能满足朝野上下的期许。来华外国人士和出洋游历官绅不断呼吁统一学制,以利于学务的发展。1902年,清政府颁行《钦定学堂章程》。自此,中国近代教育进入有学制系统的时期。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所定学制又被称为“壬寅学制”。该学制将学业划为三段七级,自蒙学堂至大学堂,总计约20年才能完成全部学业。

《钦定学堂章程》首次正式规划出新式教育全面发展的蓝图,力求根本改变学堂散漫无序、新旧体制彼此抵牾的状态,将所有学堂纳入类型、层级,科目、教学、管理相互配套的统一体系之中,解决了新旧教育的衔接转换问题,循序渐进地系统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2-03-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五中学等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在即,中国迫切希望得到英美的支持,在华盛顿会议上解决山东问题,反对与日本直接交涉该问题。但日本要求直接与中国谈判,抵制将山东问题列入华盛顿会议。美国希望山东问题得到解决,但又不希望这一问题在会议上提出而影响其主要战略的实施。日本政府获知美国的态度后,提出“特定国间问题”,向中国驻日公使表示,山东问题要在会前解决。中国政府在确知美国的态度后,不得不改变主意,原则上接受了美国会外讨论山东问题的主张。最后,在美国的设计下,对讨论山东问题作了在华盛顿会议的“边缘”进行会谈的安排。19222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至此,华盛顿会议围绕中国主权问题争执的“边缘”谈判宣告结束。

——摘编自吴正俊《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边缘”谈判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日三国协商山东问题安排的最初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