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末以来,百姓“唯兵革是闻”,统治者“惟刑罚是用”。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宇文泰接受了苏绰“治民之本,先在治心”的建议,改革诏书中首先就强调“先治心,敦教化”。与此同时,宇文泰又提出“恤狱讼”,要求治狱之官务必“不苛不暴,有疑则从轻,未审不妄罚”。宇文泰用人上有一个明显特色,不论原先属于哪个集团,不论民族、出身,量才而用,一旦任用,以诚相待。西魏还将役龄由十五岁改为十八岁,并规定“丰年不过三旬,中年二旬,下年则一旬。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在革新政治的同时,宇文泰在思想文化领域还进行“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的革新运动以倡导儒学。

——摘编自施光明《宇文泰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宇文泰改革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存在两个最独特最鲜明的现象:一个现象是社会结构的停滞性。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一直到清朝,社会组织方式一直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另一个重大现象是社会的周期性大动荡,每隔两三百年,中国社会都要发生一次社会结构毁灭性的崩溃,然后又奇迹般地重建。我们提出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假说,正是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购,揭示周期性大动乱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联系。这种超稳定系统特有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个王朝鼎盛时期,都呈现出高度繁荣,但是也造成了它在演化中的动态停滞。

——摘编自《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所学习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一个或者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之初,革命者需要动员民众参与和支持对英战争,因此他们大多推崇斯巴达和古代罗马的奉献牺牲精神。随着战争的结束,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地位凸显出来,斯巴达、雅典甚至罗马的社会价值便遭到了质疑。1776年,美国革命者基于共识一致选择了共和制。但是激进的共和派主张建立基于社会平等的简单易行的民主共和国;而稳健的共和派把雅典社会描绘成一幅悲惨黑暗的景象,以此证明“纯粹的民主”在古代并不成功。稳健的共和派最终将自己的意志付诸宪法。

——摘编自李剑鸣《在雅典和罗马之间——古典传统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建》

材料二   “失去的事业”指的是战后美国南部白人通过建构内战记忆,为其战败做辩护,并试图夺回在战争中所失去的一切。这种内战记忆产生于战争中及战后,主要以老兵交流、家庭口述和日记等文字方式保存下来。“失去的事业”赋予战前南部的种种美德,把分裂行为建构成一场捍卫南部生活方式的光荣斗争。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新南部的经济发展,“第二次失去事业”增添了“士兵英勇”与“民族和解”这两大主题。世纪之交,联邦政府对南部老兵参与战场遗址维护的支持、一系列的邦联将军铜像在南部城市中心或新兴商业区的竖立,“失去的事业”开始成为美国人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罗超《美国史学界关于内战记忆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美革命者与古典传统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国家认同对历史记忆带来的影响。
2024-01-3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从三代到明清,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整体而言大致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     “察举制”、“九品中正明”、“科举制”五个个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选拔方式或内容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智首为功”
“计首投爵”制。
中央选派“贤有识签”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
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程荐。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足以决疑,能案章蕴间。文史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忘,明足以决,才任三
统令、
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尊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御门有御。
践有穷愁,贵有常荣,贫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上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分别写出阶段①②③④⑤对应的选官制度,选取其中某一制度进行评述。
5 . 有学者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据此,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贯彻不力B.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重用
C.汉武帝倡导的“有为”政策已实施D.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任嘉定知县、灵寿知县,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次年告假归里,康熙三十一年卒于乡。陆陇其为官清廉,出言耿直,是以宦途蹙滞,但他在清朝理学界却享有崇高声誉,史称:其所著迷,实能发前人所未发,弗诡于正,允称纯儒。乾隆元年,特追谥为清献,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有清第一个从祀孔庙的理学名臣。陆陇其为学以卫道自居,尤对象山(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的轻浮学风大加诋斥,认为率天下之人祸六经者,必此言也,提出必尊朱子而黜阳明,然后是非明而学术一,人心可正,风俗可淳。主张学者严辨儒学之真伪是非,强调格物对认知的重要性,格物之外无致知功夫舍格物而言致知功夫,则惟有良知耳。良知不可恃也,惟有主静耳,主静亦不可恃也

——摘编自李世愉、王政尧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陇其成为理学名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陆陇其从事理学研究的活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由于欧洲位于这些网络的中心,因此,新的信息流在这里产生了最强大的冲击。对美洲的发现、对新恒星的观测以及以前不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宗教和农作物的发现,创造了一场思想文化上的地震,破坏了对传统知识的信仰。”该材料旨在评述(     
A.哥伦布大交换推动世界走向一体化
B.全球交换网络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C.欧洲在信息交换网络中居主导地位
D.现代网络系统对知识创新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