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8-01-08更新 | 238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1年山东省潍坊市三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航路的开辟

材料一   全球航路开辟大事记

时间(年)航海家支持国航线
14871488迪亚士葡萄牙西欧—好望角
14921493哥伦布西班牙西欧—美洲
1497卡伯特父子英国发现纽芬兰岛
14971498达·伽马葡萄牙西欧—好望角—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西班牙环球航行
1578德雷克英国到达美洲南段的合恩角
16世纪卡蒂埃法国拉布拉多半岛
(古代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巴伦支荷兰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17世纪初哈德逊荷兰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17世纪俄罗斯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16421643塔斯曼荷兰环航澳大利亚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摘自《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全球航路开辟历程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谈谈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印欧人的迁徙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主要以畜牧为生,为追求理想的放牧之地而迁徙。他们的迁徙路线大致可以分为向南、向西和向东三大分支,又从三大分支里面分出数个小的分支,向世界各地迁徙。

分支迁移概况
东南分支这部分南下高加索山脉的古印欧人,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迁徙到了伊朗高原,进而进入西亚区域。
向南分支这部分古印欧人被称为“赫梯人”,公元前3000年,来到了小亚细亚半岛,也就是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公元前1595年前后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向西分支这部分主要来自东欧平原,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穿过多瑶河,翻越巴尔喀阡山,迁徙到了巴尔于半岛,逐步扩散到今天的西欧、北欧和北美。
向东分支这部分就是常说的雅利安人。公元前1500年,他们到了阿富汗高原以后,继续翻越兴都库什山和喜玛拉雅山,来到了南亚的古印度平原。其中的一小部分,继续翻越怕米尔高原,来到了中国的新疆和河套平原一带。还有一部分来到了伊朗高原。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徙”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05-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利物浦的城市发展路径

时期发展概况
17世纪以前中世纪的利物浦主要是与爱尔兰的毛线贸易,形式单一。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洲际之间交往增多,大西洋成为主要的国际商道。在亚当·斯密的影响下,英国政府采取促进对外贸易、开辟海外殖民地等经济政策,利物浦港口得以融入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圆中。
17世纪—
19世纪木
利物浦市政会对周边河流航运改造和运河挖掘给予有力支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相继完甚。利物浦成为英国贩卖黑奴活动的重要窗口。随着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利物浦成为受彻斯特和兰开页工业腹地的重要进出口基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利物浦成为商业、保险、银行等行业聚集的繁荣大都市。
20世纪二战中利物浦成为德军轰炸的重灾区,加上航道环境的恶化、远洋轮船与集装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对利物浦这种传统式船坞的需要和码头工人的需求,失业率持续增加,并引发连锁性的社会问题。政府的拯救政策均以失败告终,利物浦逐渐处在了“被遗忘的另一面”。
20世纪末以来利物浦开始转变发展思路,逐步确立以文化和旅游为导向的城市战略。200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利物浦海事商业城在城市建设、国际贸易、人口变化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称为“海上商城利物浦”。

——摘编自鞠德东《利物浦:从海上商城到欧洲文化之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利物浦的城市发展路径进行合理解释。
2024-04-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

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并谈谈你对民国民法典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民国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 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 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3-24更新 | 64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中世纪”历史的评价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在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4-03-24更新 | 232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8 . 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类型

简介

车马出行图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
宴飨图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案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盏,筹交错。
乐舞图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摘编自王博灏《南阳汉代社会风貌在汉画像中的折射》

(1)南阳汉画像反映出汉代怎样的时代风貌?
(2)若要进一步探究汉代时代风貌,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请举例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州船政局(亦称“闽局”)由左宗棠于1866年主持建立,厂址选在福州马尾港。闽局包括铸铁、打铁、模子、水缸、轮机、仪表、拉铁、帆缆、火砖等14个分厂,并附设船政学堂,有职工约2000人。船厂建立之初,聘用法国专家负责管理和工程技术,五年后外国员匠聘用期满回国,全部由中方人员接替。自1869年第一艘军用运输船“万年青”号下水到90年代末,共造大小舰船30余艘,其所造舰船的马力由750匹增至2400匹,成为当时中国四支水师补充舰只的主要基地。

——摘编自张海鹏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新政的主要举措。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新政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4-05-1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康熙赈灾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师东部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地震,给京畿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当日,康熙谕大学士,“地震倾倒民居,朕心悯念,至于穷苦兵丁,出征在外,房屋毁坏,妻子露处,无力修茸,更堪悯恻。可敕该部、行令八旗都统、副都统、参领,亲行详察,毋致遗漏……两邻十家户,有互相存恤之义,可协助修理。如官绅富民愿捐资为贫民修理房屋者,该管官酌量奖励。其令督察院五城御史遵行”。

◆当日,康熙召集臣僚曰,“兹者地震之变……盖由朕躬不德,敷治未均,用人行政,多未允符,内外臣工,不能精白乃心,恪尽职掌,或周上行私,或贪纵无忌,或因循推诿,或恣肆虐民,是非颜倒,措置乖方,大臣不法,小臣不廉,上干天和,召兹灾告"。

◆九月十三日,康熙谕礼部,“前以地震示警,朕恐惧修省,夙夜靡宁,已经遣官虔告郊坛,乃精诚未达。迄今时复震动未已,朕心益用悚惕。兹当度诚齐戒,躬诣天坛,亲行祈祷,尔部即择期具仪来奏特御”。九月十八日,“上以地震,率诸王文武官,诣天坛祈祷”。

◆十二月初六日,康熙“免直隶顺天等府属五十七州县卫本年分水旱等灾额赋有差。又发仓库银米,赈济饥民”。

——摘编自田帅保《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地震及赈灾研究》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康熙赈灾所体现的治理理念。
(2)概括康熙赈灾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