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同纲领”有关内容的一场讨论

许德珩
(九三学社)
(新中国)将来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总纲中应规定这个前途。
张澜
(中国民主同盟)
我们今天应做的和能够做的,这个纲领都一一标举出来了。中国将来应做的,但今日事实上还不能够做的,这个纲领就哲时保留不说。它没有高调,它更没有空想。
刘少奇
(中国共产党)
我们认为把社会主义的前途写进去是不妥当的,因为要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还是相当长久的将来的事情。
李济深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我们对于人民政协筹备会向大会提出的原草案完全赞同,因为它的基本精神和全部内容正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艰苦奋斗追求实现的目标,更与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完全符合。
周恩来在政协全体会议作《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经过和特点》的报告筹备会讨论中,大家认为这个前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别是实践来证明给全国人民看。所以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

——摘编自肖建平《“社会主义”与<共同纲领〉》等

结合所学知识,对这场讨论后形成的决定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下学期5月针对性训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早期现代化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40鸦片战争爆发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1919五四运动爆发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9241927国民大革命
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27南昌起义爆发
1898戊戌变法19311945抗日战争
1898南通大生纱厂兴建1940《新民主主义论》发表
1900八国联军侵华1945抗日战争胜利
1911辛亥革命爆发19461949解放战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现代化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不同阶段的现代化有不同的内涵,从空间上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有不同的特性。近代中国出现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全程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说也可称之为早期现代化。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三大特性》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观点。
3 .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均田制”推行的历史时段,并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觉得外国确有我们所不及,有舍己从人的必要。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追求“进化”的理解。(要求:理解应包括背景分析、过程及作用阐释,条理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06-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官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

史料二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念头,呼吁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謇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苑。博物苑最初仅向通州师范学校开放。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中国最早筹备建立的公立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逐步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按运营出资方划分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

——摘编自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现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对后世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
2024-02-21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材料二   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
2024-03-31更新 | 1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代官僚集团结构的演变

材料   如表为汉高帝至武帝时期各类官僚所占的比率(单位:%)


高帝惠吕文帝景帝武帝
军层①9681503020
军吏②0051927
法吏02212320
儒吏000011
士吏③47181913
宗亲09599

①军层即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主要指汉初开国勋贵及其家属。

②军吏指非汉初军功受益阶层的军事官吏。

③士吏指通过军、法、儒以外的途径出仕任官者。

——摘编自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代官僚集团结构的演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时期的“盐铁会议”

汉昭帝(武帝之子)始元六年,西汉朝廷召开了一次历时五个多月的会议,集中讨论武帝以来各项政策的得失,其中盐、铁问题成为焦点,史称“盐铁会议”。会上参与争论的人员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朝廷征选的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另一派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官员。两派的主要观点如下

贤良文学桑弘羊
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子贡以贮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瞻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称其仁。
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瞻也。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会后西汉朝廷接受贤良文学的部分建议,废止了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但仍保留了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

——摘编自刘浩《盐铁会议中的王霸之争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盐铁会议上两派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桑弘羊治国思想的认识。
9 . 19世纪法国历史学

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开始重点关注“民族”,米什莱和拉维斯是民族历史研究的两座高峰。

米什莱被誉为“法国历史学之父”。在其编著的《法国史》中提出,法国人从百年战争中开始具有国籍意识,到大革命与特权阶级的对抗中,完成了法兰西民族的整合,以此教育人民建构法兰西民族的自我认同。他始终认为法兰西在世界历史上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是引领世界走向自由,通往繁荣之路的灯塔。他的观点成为19世纪上半叶法国历史学的主流。

普法战争战败后法国割地赔款,知识分子的民族优越感被击碎。第三共和国的史学家拉维斯主编27卷的《法国史》,提出历史上布列塔尼人、普罗旺斯人……各地人民都是法国人,尊崇共同的祖先、共有的英雄人物。他高度赞扬共和国,对国歌、国庆日、纪念仪式等各种被发明的传统进行历史性阐释,传播共和主义精神,将殖民扩张视为开化落后地区、传播先进文明的特殊使命。以此“向法国青年人说明,为什么他们应当为组成一个民族国家而自豪”。拉维斯被19世纪末法国史坛誉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教师

——摘编自王玮、吕一民《拉维斯与19世纪晚期法国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等

围绕“历史书写与民族认同”,评析19世纪法国历史学的发展。
2024-01-21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养老金立法之争

18781908年,英国社会围绕养老金是否立法,以及养老金方案选择等问题出现了激烈争论。支持者包括布思等社会改革者、张伯伦等改革派政治家以及工人团体,他们认为老年贫困源于客观环境和制度因素,强调老年公民的奉献和权利,主张政府应该通过福利立法和公共政策来解决问题。反对派包括中产阶级保守派、保守党政府及财政部,他们坚持将贫困与道德捆绑,认为贫困属于个人责任,力求在现有制度之内的改良,反对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强调慈善组织的独立自主和个人的自主自助。

19世纪90年代末,争论双方逐渐从原则上的对立转向寻求解决养老金方案问题。争论各方由起初的缴费方案逐渐聚焦到免费方案上,然而议会对此反应冷淡,引发公众的批判。后期经过连续调查,议会态度逐渐变化,于1899年提出一个免费养老金提案,但被内阁财政大臣拒绝。1905年,支持养老金立法运动的自由党获得大选胜利,1908年英国政府通过养老金法令,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由中央财政拨款、主要基于年龄资格、通过邮局统发的普惠福利。

——摘编自吕晓燕《1878—1908年英国养老金立法之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养老金立法之争出现的社会背景。
(2)英国养老金法令的通过体现了英国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2024-01-1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