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1-06-08更新 | 6892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洛阳新学道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3班)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灾异思想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谴灾异说”,将国家发生的各种异常自然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统治者“失道”“失德”。南宋时朱熹也大力提倡禳弭救灾的思想。“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论”的儒家理念使封建君臣在灾荒时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为救灾尽心尽力。同时,儒家也支持进行求神禳灾等祭祀活动,虽然这种活动并不能,也不会真正起到禳灾作用,但它一方面向全社会表明国家对灾害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对民众的关心,并为那些无望的灾民提供了一线战胜灾害的希望。

——摘编自王红霞《中国古代的灾荒与儒家的生命力——以儒家荒政思想为视角的考察》

材料二   从乡村底层走上权力巅峰的明太祖,对荒政破败与王朝衰亡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体会,洪武元年(1368年)他就曾明确告诫臣下:“恤其老……恤其幼……天下之老幼咸悦矣,其心有不归者,寡焉!”在频繁实施赈恤的过程中,明初荒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一,将救荒的行政权力统一集中到户部,使户部担负起“以积贮之政恤民困”的职责。其二,明确了“不拘时限”的报灾之法,“勘灾既实,尽与蠲免”的蠲免之法,“大口六斗,小口三斗,五岁以下不与”的赈济标准和“务使饥民切沾其利”的赈济原则。其三,构筑了“遣御史巡行以广耳目”的监察网络和耆民报灾制度,制定了严厉的灾荒行政奖惩政策,有效遏制了官员在荒政中的懈怠和责任推卸等行为。

——摘编自杨乙丹、卢勇《明代灾荒赈贷制度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灾异思想给古代赈灾工作带来的影响。从灾异思想中指出儒家思想具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太祖赈灾的根本目的及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
2023-12-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