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06 道试题
1 .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核心是在欧陆各国实力均衡的情况下,英国保持“孤立”。一旦出现一方力量打破平衡状态时,英国即放弃“孤立”,加入弱势一方对抗强势一方,重新回复均衡状态。下图中,英国两度放弃“孤立”政策的时间标注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2年,英美烟公司在上海建厂后,在没有任何条约根据的情况下,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为农民免费提供烟种、肥料、传授技术等服务,并高价收购烟叶。此举意在(     
A.消弭人民反抗情绪B.损害农业经济稳定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D.强化经济依附关系
2024-01-28更新 | 19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上海转变为世界的“东方巴黎”,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英文modern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摩登。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上海的城市化也同样表现为人口集中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在经济因素推动的人口聚集过程中,商业贸易成为其中更重要、更突出的一大环节。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城市出现了不同于乡村的变化,形成了城乡分离的趋势。近代城市从物质外观到文化样式上都呈现出了迥异于传统乡村的新局面。然而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中国近代城市的变迁不仅有着明显的不同步性,而且也因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

——摘编自翟志宏《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价值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期,有“田租减半”之诏,景帝时(前155年)复“三十税一”制。东汉时,刘秀曾实行“什一之税”,不久又恢复“三十税一”旧制。汉初规定,不分男女,每人每年缴纳“口赋”20钱;15岁至56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征112钱,谓之“一算”。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记载,曹魏“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摘编自王文东《浅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秦汉至明清各朝赋役制度屡有更改变化,考察时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①赋与役分和合及其程度;②赋与役各自所占的比重;③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或标准;④赋役的课征形态。若从这四方面纵观我国封建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唐代废租庸调制而实行两税法,是一个转折性变化,一个区分阶段性的标志。

——摘编自林正根《隋唐至明清土地、赋役与农民起义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与曹魏赋税制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是“一个转折性变化,一个区分阶段性的标志”的理由。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和演变对当今社会税制变革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元政府明确要求官方在采买中增加棉布收购数量,并使之成为惯例。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正式将棉布纳入政府的税赋中。大德六年(1302年),在江西行省的临江路,棉布开始取代麻布。这反映出当时(     
A.棉织机成为重要生产工具B.棉布是民众主要衣料
C.江南经济重心地位的凸显D.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
6 . 西班牙史学家奥维多于1526年、1537年先后出版了《西印度自然简史》《西印度自然通史》,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此后,记载、描述、研究玉米的欧洲人及其著述逐渐增多。这反映了当时(     
A.玉米在欧洲的种植和推广B.欧洲人把玉米当成了主食
C.科学家对美洲的兴趣大增D.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
7 . 1947年6月,东蒙银行改组为内蒙古银行。内蒙古银行成立后即发行“内蒙古各旗县公私款通用地方流通券”(统称内蒙币)。1950年,内蒙古在全区范围内用人民币取代内蒙币。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B.各民族认同新政府
C.人民币开始成为法定货币D.新中国金融的统一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有所不同,它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了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将省级政区的权力一分为三,改元代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辖天下各府州县,主管一省的民政,上与中央六部直接对接;后又将各省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主管各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上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又设置了提刑按察使司一职,主管各省的监察和司法,上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司分立,三司同为封疆大吏,这显然是借鉴了宋代地方政区一分为四的统治思路,其目的无非是抑制地方长官权力的膨胀,有利于权归中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三权分立又导致了行政效率偏低,互相牵制、推诿。这弊端到了多事之际的明代中晚期更显突出。因此,自宣德年间,皇帝派遣六部或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巡抚”的名义或临时职衔前往地方,统筹地方三司。巡抚掌一省军政大权,三司在巡抚之下,各司其职。巡按御史对上至巡抚,下至州府县各官的工作进行监察,并上报中央。而中央掌握一省各级官员的任命和罢免权。嘉靖以后,面对激增的内忧外患,地方三司体制显然无法有效应对,全国开始普遍设置节制地方都、布、按三司的总督和巡抚,地方体制开始向总督巡抚制转变。

——摘编自《明代政治组织制度(地方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世纪早期的英国,国王更多的是作为封建领主而存在,具有很强的封建属性。其名言“国王要靠自己过活”,那一时期的民众所认同的更多的是与其有紧密联系的领主。到11世纪,英王威廉一世以一场“誓忠会”改变了之前的附庸原则,确立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这一举措(     
A.摧毁封建守旧势力统治基础B.成为君主立宪制度的渊源
C.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D.导致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
10 . 清朝初年,朝廷宣布禁止学者创立书院,纠众结社,表面上是不许“空谈废业”,实际上是不许“集群作党”。于是乎,形成了与晚明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知识界的活跃空气被禁锢了,朝廷官员大臣的角色扮演多是“跪受笔录”,政治活动完全萎缩了。据此可知当时(     
A.加强政治文化专制统治B.海禁政策空前加强
C.民族交流与融合被阻断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24-01-27更新 | 11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