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如图为1937年该校第二期招收的部分学员情况。据此可知,该校的主要任务是(     
红军的团、师、军干部,如陈赓、杨得志等
原东北军、西北军一部分爱国军人,如张学良弟弟张学诗,杨虎城儿子杨拯民等
参加一二•九运动的爱国青年学生
A.团结民众建设边区政权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凝聚力量争取抗战胜利D.提升干部军事政治素养
2024-05-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模拟训练(一)历史试题
2 . 汉代,颍川太守黄霸因仁厚爱民、广施教化而屡获提拔;南阳太守杜诗广开田池、富裕民众,被尊称为“杜母”;桂阳太守许荆以上书自罚来平息兄弟争产,成为司法决狱的模范。上述事迹得到后世帝王反复引用和赞赏。这体现了(     
A.儒家礼教决定帝王治国方针B.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基本原则
C.吏治政风关乎国家盛衰兴亡D.汉朝地方治理模式延续久远
3 . 中晚唐士人写的民生诗普遍致力于通过蒙太奇式的场景拼贴展现一个分裂的世界,宋代士人写的民生诗则着眼于弥合官与民之间,乃至于民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裂缝,在不改变社会基本架构的基础上修补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多方兼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表达具有多元化特点B.士人群体政治地位得到调整
C.国家对人身控制比较松弛D.宋代社会主要矛盾缓和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

(1)材料一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从何时开始?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建立了哪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2023-11-1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唐河县鸿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8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如表为东晋文学发展情况统计表,对该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时间地域中心及文学主题
东晋初期主要是以建康为中心的京都地域的“中兴”文学主题兴起
东晋中期主要是以兰亭诗会为代表的会稽地域“玄言”文学主题的兴盛
东晋后期后期主要是以庐山为中心的寻阳地域“遁世“文学主题的兴盛
A.反映了区域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B.体现政治环境与文化互动
C.清谈无为之风冲击传统伦理道德D.创作题材世俗化特征显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史书记载,吴公子季札,通晓《诗》《乐》。戎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晋文公之舅狐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这说明(       
A.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B.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到华夏民族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D.“百家争鸣”辐射周边各民族
2024-02-03更新 | 24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代边塞诗人有着浓郁的汉朝情结,不管是高适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还是岑参的“汉家大将西出师”,汉代的人、物、事皆在他们的作品中集体亮相。这种文化现象(     
A.蕴含着诗人的英雄主义情结B.源于士人潜意识的民族认同
C.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力度D.说明唐人对汉代盛世的神往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所使用的“盛世”一语,在《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中出现73次,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乾隆三年)中出现52次,在《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中出现39次,在《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中出现62次。这说明清朝(     
A.盛世说得到社会一致认可B.知识分子避祸自保的心态
C.努力构建巩固统治的舆论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2023-12-05更新 | 61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雪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段考历史试题
9 .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不依据颁行法律
10 . “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了的、锁着铁链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闪烁着不幸的奴隶的白骨,他们从漆黑的巨浪里,大声呼唤,我们是证人。”这首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A.开辟新航路的情景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屠杀印第安人的情景D.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