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都城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印染、造纸产业,这些水污染会引发瘟疫蔓延、疾病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隋朝之前,古人处理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以就地掩埋为主,慢慢的才开始有专人处理。到了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

《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换而言之,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唐朝这些严苛的法律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业污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内金水河两岸,即创置短墙遮护,不许放入浊污河水”,后又通过开小池和置斗门的方式来控制水练、过滤污水,同时还开凿了退水沟渠,将染院产生的废污水泄至宫城外的城壕中,以此减少对城内水域的直接污染。宋代政府还把对河渠的治理养护纳入到官员的考核目标中。宋代政府对环境、水源卫生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摘编自牛素娴《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

材料二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表示: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举动无视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极其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严重关切,日方做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无论日方如何辩解,都改变不了未来30年日本将把上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持续向太平洋排放的现实,都改变不了排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的事实。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加强城市工业污水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2 . [古今的劳动教育]

材料一     先秦诸子对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语˙子路》中说,“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春秋时期的敬姜教育子弟“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墨子教育子弟“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孟子说:“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摘编自何杨勇《先秦儒道墨三家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启利》

材料二   198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四方面的素质要求。劳动素质教育进入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劳动素养成为劳动教育概念的精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摘编自李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概念的嬗变》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的劳动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劳动教育的认识。
2023-05-3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信息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与辽夏金元相关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关于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账,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据《辽史》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宋史夏国传》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金史》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指出材料中“中国”观的内涵。

材料三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

——据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整理


(3)指出材料中的“中国”观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4)指出元朝“中国”观的新变化。
2022-11-10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法律教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

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民国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
2022-11-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中国”与“大中国”

材料一   虽然中原王朝在西周时期已形成“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政治观,但在地理意义上,“四海”仍是狭小的空间概念。由于缺少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地区的经略,更多的是政治上的“绥服”“安边”或修筑长城抵御异族入侵。……与之相反,北方游牧民族或狩猎民族由于经济的单一性,迫切需要与中原建立稳定的经济交往关系。但是,在正常交换无法得到满足时,战争掠夺便成为一种非常手段,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

——摘编自乌恩《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具有“南朝”“北朝”是一家、“南朝”“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意识…作为分立对峙政权,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自己的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三   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有个提法值得参考∶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摘编自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谈谈你对“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角度多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中外文明交流与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语日”(每年2月21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周礼》及《札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

——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六次高潮

时间表现
第一次1862年-19世纪末分别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广方言馆(1864年)、武吕自强学堂`(1893年)4所外语学府,形成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第二次1919年前后.1911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诞生了一批学术界的巨子竺可桢、茅以升、胡适、林语堂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等。
第三次1945年抗战胜利后194812月,国民政府公布《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948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19466月,延安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复校。
第四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第五次1964标志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计划纲要》.
第六次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这次的高潮远远地超出了外交领域,悬让世界了解中国,扫除语言上的障碍。“外语教育就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材料三   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的报告称,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FourBooks(四书),FiveClassics(五经),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科举制度),FamilyFontractResponsibility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OneChinaPolicy(一个中国政策),KnowledgeEconomy.(知识经济),PeacefulRising(和平崛起)等等,现已经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

——据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整理


(1)据材料一,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不断外传的原因有哪些?
(2)运用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任选两个时期)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就中式英语的产生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2022-04-2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潜江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1848年)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促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经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马克思(1857).说:“资....要力求摧毁交往及交换得以进行的地方限制,争夺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过程,“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增加了从经济.上把本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的机会”,“控制经济信 息的,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作人员能得到王公俸禄般的薪水;特别是贫穷国家成千上万的工人有机会过上体面的生活”。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财富的两极化,生产过剩,最后把世界各国都卷进经济危机中去。具有全球观念的少数精英人物和坚持民族主义的广大民众之间将出现冲突。

——摘编 自张谊浩陈柳钦《当代西才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8 . 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通志》

材料二: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分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2017年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展出了一件被称为中华第一灯的文物:长信宫灯。该灯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考古学家在宫灯灯身上辨识出阳信家长信宫等铭文,说明长信宫灯几易其主。最初,其主人是阳信侯刘揭,后因其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封地与家财收为国有。随后该灯转移到窦太后的长信宫中。后来窦太后氏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长信宫灯几易其主的故事与汉初哪项政治制度有关?谈谈汉武帝对此制度进行的调整及调整的作用。
2021-01-1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新清史”论争起于1996年,罗友枝(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史日裔女教授)与何炳棣1967年《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关于清朝“汉化”的论点引起的论战,是为“新清史”的宣言。

材料一1998年,美籍日裔学者罗友枝在其著作《最后的皇朝:清代皇家机构的社会史》中再度表达一种超越“中国史”的观点。她主要论述的是,清朝能够成功维持三百年的统治,主要原因并非何炳棣等人所说的“汉化”或者“中国化”,而是满族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群体,不仅依赖保持本身的特点,实施异于汉族的统治方式,而且有效地得到了蒙古等非汉族的支持,从这一点上来说,清朝统治者是以中亚诸族的大汗身份,而不是中国传统皇帝,满族只是利用了儒家的东西。所以,满清帝国和中国并非同义词,而是一个超越了“中国”的帝国。

材料二 雍正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元清合“中国”与“塞外之一统”此二者为一体的国家建构模式,其实就是从中华帝国的边疆区域发展出来的内亚边疆帝国的国家建构模式。这一模式起始于辽,承袭于金,发展于元,成熟于清。

——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罗友枝“新清史”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1-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材料二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三   拓跋魏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2)材料二、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史学观点的主要因素。
2020-10-2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